2024-07-03 09:3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
我是“60后”,儿时,我们承留乡花石这个小山村名声很大,传说故事很多,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千百年来,在我们济源境内就流传着“金花石,银杜村,珍珠玛瑙栲栳村”的古老民谚。据古时的《怀庆府志》和《济源县志》记载,“商山四皓”曾在我们村隐居,留下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山寺。祖祖辈辈叫我们村南的这座山为“商山”,我们村古称“商山寨”。现在,在我们村古色古香的大门楼前,还镶嵌着这样一副对联:千年商山寨,金山金水金花石;四皓隐居地,聚财聚福聚灵气。但儿时,我们花石这个小山村又很“穷”:村民贫穷,道路不通,致富无门。外人曾给我们村编下了这样一首顺口溜:花石穷山窝,料姜石头多。进出无通道,出门就爬坡。河上没有桥,院墙全是豁。闺女山外嫁,小伙挪穷窝。
在我年少时看到家乡贫穷落后的样子,心里也非常难受。于是,就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把我的家乡建设成一个“人人有饭吃,家家有钱花”的富裕村,让“金花石”名不虚传,让“商山四皓”隐居地再展雄风。
一、群众选我当村官,干出一个“金花石”
民谚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盼,“商山四皓”只是留存在遥远的历史典籍里。但是,村民的幸福生活等不来,只有靠苦干实干科学干才能实现梦想,成就幸福。
1982年初中一毕业,16岁的我就回家务农。18岁那年,群众选我当我们四队的小队长,从此,我踏上了村官路,每三年一个台阶,从小队长起步,接着干副村长、村会计,一步一步一直干到党支部书记。
1993年3月,村里换届选举,我被选举为村支书。当时我只有27岁,是济源市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与我搭班的村长是村里退休的老干部聂敏凡。他六十开外,见多识广,思想先进,工作很有魄力,很多棘手问题是在他的带领帮助下解决的。
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问题。当时,全承留乡(今承留镇)四五十个村规划的主大街一般为6米,宽一点的村定为8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聂敏凡找到我特意交代:“全喜,咱们的主大街要规划成12米。如果今后群众富起来,无论谁家买个轿车,最起码有地方停放。”我觉得他看得长远,就同意了。谁知道消息传出去之后,有的老百姓找上门来死活不愿意,说我们是瞎胡弄。那时候,别说家庭轿车了,就是摩托车也很少见。现在,好多家庭有轿车了,回头来看,还得感谢他。
由于当时一些家户的老宅面积比较大,一户一宅之后,面积由大变小,因此,占着老宅不愿丢。为了尽快搞好新农村建设,我们硬起手腕,影响村里规划的旧房一扒就是几十座,我们村的新村规划建设在全镇搞得又快又好。新村就是好,一排排农家小楼宽敞舒适,村里街巷整洁有序,有不少农家还装上了程控电话。现在就更甭说了,几乎人人玩上了手机。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村已经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第一个梦想。
聂敏凡还和我一道,向上级争取资金20余万元,领着群众修2公里的水泥路和过水桥,方便了群众出行,让村里几百亩“望天收”的土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水浇地。遗憾的是,老村长只陪我干了两三年就执意辞职了。
我这人,从年轻时就敢试敢闯,喜欢想方设法上项目,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早在1989年,我当时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想为集体争取一个生产塑料桶的项目,就找到共青团济源市委书记李兴伟,争取到资金1700元,使这个项目成功上马。1994年我刚当上村支书,又投资开粉坊,生产家家户户喜欢吃的粉条;还投资建了两个机砖厂。
开始小打小闹,随后越干越胆大,干脆上了一个大项目。在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养土鸡赚了有几百万元。2001年初,由我牵头成立了“山野天然养殖有限公司”,运用“公司+农户”模式进行土杂鸡养殖和蛋、鸡销售,采取“五统一”模式,彻底解除广大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养鸡户很快辐射到周边的轵城、王屋、坡头、大峪等镇,带动200多户发家致富,户年均增收2万元。当时我为啥那么敢干?因为我在安徽合肥结识了一位分外能干的“鸡老板”。10年间,我们一直凭个人信誉打交道,年销售土鸡达到25万只。
可做生意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2003年由于非典突发,封村堵路,眼看着我8元/公斤收购来的土鸡蛋卖不出去,总共堆积了10万公斤,几个大教室堆放得满满的。我着急上火,脖子都肿歪了……万般无奈,我就火急火燎地去漯河的双汇集团找老总万隆先生。
在一个简陋的宾馆住下之后,我就赶紧给陌生的万隆先生写了一封求告信,留下联系方式,并找门路连同鸡蛋一起送给了他。谁知道第二天吃午饭时,他给我打来电话约见。见面后他说:“今天中午,分享了你送来的土鸡蛋,大家都跷起了大拇指。有什么要求,你尽管说。”我告诉万隆先生,我来自王屋山区的农村,现在遇到了意外的非典疫情,我的土鸡蛋一时无法销售,想进双汇的连锁店销售。万隆先生立马叫来一名业务主管,当面交代,免除了我的一切进店费用。后来,他干脆让双汇的货车直接来我们村里拉土鸡蛋。只用了一个月时间,10万公斤鸡蛋就全部销售完毕。
二、三次艰辛改革,成就今天“金花石”
2022年4月8日下午,省委书记楼阳生专门来到我们村调研,他了解得非常仔细。我特意向楼书记详细介绍了村里的三次改革情况,楼书记听后频频点头。下边,我就重点说说这三次改革的情况。
第一次改革是在1997年,我们大胆打破了农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传统经营模式,在全镇率先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农业机械化。
有道是“无工不富”。那年秋天,我们好不容易引来了一个占地120亩的工业项目——裕华化工厂。项目等着落地,可村里6个居民组的土地却一时难以协调到位,我为此急得夜不能寐。
那时,全村共有1050亩耕地、600来口人,耕地人均多的队达到2.3亩,少的只有几分。听说各队合并土地重分,人均少的肯定没啥说,而人均多的却死活不愿意。情急之下,我只得先斩后奏——买来了拖拉机、旋耕和收割机等全套农业机具,赊来了肥料,村干部明确分工,有人管派工和施肥,有人管使用机械犁地耙地。不情愿的群众死活不愿意下地干活,我就对症下药,明确规定,凡是不出义务工的村民,不分粮食。最后,这个工业项目顺利落地。
第二次改革是在2009年。死政策活执行。这一年,国家要求农村实行土地延保30年、分山林到户等大政策,地处丘陵地带的我们村,并没有死搬硬套政策,而是结合我们村的实际,强力推进土地流转,量化群众股份,实行统一经营,创造性地实行了“分股不分地、分股不分山”的量化股份新模式。引客商进门,让土地生金;杜绝了乱砍滥伐山林,让青山常绿,为今天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尤其是2015年第三次改革,我们勇敢承担了“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力建成了南山滑雪场、水上乐园、南山千亩梅园、打铁花暨灯展等11个群众致富增收项目。2018年,我们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注册成立了花石村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和花石休闲旅游专业合作社,至今综合收入已突破1000万元。
2019年7月15日,全省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推进会在济源市隆重召开,观摩学习我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经验和具体做法,全面启动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省试点工作。
当年年底,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126万元,是2015年改革之初的5倍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是因为我们不断尝试、教育引导。
我们村距市区很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兴建滑雪场肯定能火。可当时一无资金支持,二无政策支持,三无银行贷款……困难如此多,怎么才能突破这一瓶颈?首先,要鼓动党员干部带好头,给群众做榜样。
群众手里的钱来得不容易,挣起赔不起,我们当农村干部的必须对群众负责。2015年早春,为了考察上马滑雪场这个项目,我和村支部成员带领党员干部专门来到山西晋城的白马寺滑雪场参观学习。我们从占地面积、雪道长度、投资金额、收回成本时间等方面一一铭记考察。
回家之后,我们趁热打铁,立即召开党员代表会,进行专题讨论,大家终于形成了兴建滑雪场的集体共识。按每股1万元的标准,我当即带头拿出10万元资金投资入股,有的拿5万、3万入股,一次筹措股金72万元。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村形成筹资热潮,很快筹得资金161万元,38户村民成为村里的第一批股东。其中,党员代表占总股份的近八成。
要办滑雪场,还需要购买两台造雪机。得知美国品牌的质量好,气温2—3度就可造雪,可价格昂贵。通过网上查询,我们来到北京一家专卖店,咬牙狠心,出资25万元购买了一台新的,17万元购买了一台二手的。就这钱还是不够,人家看我们是农村来的,又吃着方便面,就破例赊销了10万元。
万事俱备,立马兴建。谁知道效益出奇的好,当年冬季开业运营,不到俩月就挣了110万元,每股分红6000元,收益高达60%!如此好的收益,股东们个个喜出望外,家家户户高兴得合不拢嘴。扩大再生产第二年,滑雪场每股分红4000元,收益高达40%,仅用两年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看到有钱可赚的喜人景象,群众入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18年春天,当滑雪场再度扩股时,村支部特意规定:党员干部不能入股,指标全部留给群众。目前,滑雪场累积资产已有600余万元。
紧接着,我们又开始琢磨实施让绿水“生金”的文章。我们村兴办的第二个项目是水上乐园。
2016年4月,我们特意组织村里漂亮能干的家庭主妇,专程前往新乡市五龙山响水河水上乐园参观学习。我反复叮嘱大家:“今天‘玩’是你们的主要任务,大家只管尽情体验最好玩、最受欢迎的水上项目。不过,大家都长有眼睛,看看人家的票价多少钱一张;大家都长有嘴巴,问问人家一天能接待多少名游客?能挣多少钱?”
参观归来,家庭主妇们再也坐不住了,强烈要求村里尽快上水上乐园项目!可一合计,上这个项目需要资金300万元!去哪儿筹措这么多钱呢?看到村干部们的疑虑,家庭主妇们却斩钉截铁地开了腔:“300万元算啥?这钱我们来筹!”第二天,她们说服家人、发动亲戚邻居,很快就筹到了98万元!村里又多方筹资160万元,实现了集体控股。水上乐园项目当年上马、当年投用,每股分红3000元。第二年又引来上级对该项目的扶持资金,作为全体村民的股份入账。
2019年夏天,我们村产改再次迈出新步伐,成为全省第一家用赋码成功贷款的村!我们利用集体资产、集体股权在济源农商行一次抵押贷款90万元,将“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本”。我们用这笔钱购买了游船、小火车,外地一家旅游开发公司看到我们村这么美,送来了100余辆驴友多人骑行车。现在来到我们村,在路上走是赚钱,在水里游是赚钱。游客们游山玩水,花石人立地生金,点石成金,“金花石”名不虚传!
三、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示范先行
在想方设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我们村党支部也定下了经济发展成果由广大群众共享的“铁规矩”。我们将村集体资产带来的收益七成用于村民分红,三成则是“公积金”,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同时,将市镇两级拨付的奖补资金的30%用于项目扩大再生产,70%作为集体股份再度入股。全年集体经济红利有160余万元,人均分红突破2万元。
2009年,我们村党支部为解决村口大桥桥面窄、通行不便的问题,投资30多万元进行了桥面扩宽和桥体包堰;投资110万元兴建了500立方米的沼气站,沼气通到每家每户,方便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投资14万元对村里道路进行绿化、亮化,建成了假山喷泉和小凉亭,村民的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早在2009年,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村民,不仅可以外出打工赚钱,还可以得到700斤小麦或相应的钱款。多年来,我们村的村民还可享受以下福利:自来水村里免费供应;新农合村里每年每人报销120元;架设天然气入户,每户补助600元;每逢春节,人人都会领到大米和食用油(后改发200元现金)。
我们村里老人们的心里装满幸福。2020年春天,我们村投资180余万元,建成了宽大敞亮的高标准敬老院,为老人们配备了上万元的全自动高档按摩椅、跑步机、名牌空调,象棋、麻将、扑克更是应有尽有。敬老院老人们吃的肉由我自掏腰包提供,吃的菜由村里的党员们义务种植,老人们的穿戴由村里全套提供。无论再忙,每天早上,我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老人们在这里能吃得好,玩得快乐,健康长寿。
我们村每年把经济发展红利全部用在对老党员、残疾人、困难群众帮扶上,我更是将每月的工资都拿出来资助困难户。在我的带领下,村支两委干部也纷纷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人心都是肉长的,群众也给予我们极大的信任。
四、严管用好农村党员 建设和谐幸福新村
我们村党支部深知,抓基层党建是最大的政治。如果对村里的党员失管漏管,就会失去民心。
我们村党支部用自己独创的“土八条”严管党员。2016年5月,根据村情,经过全体党员反复讨论,制定出台了《花石村党支部党员管理八条规定》,人称“土八条”,属于全国农村首创。“土八条”以100分为标准,对党员不参加党员大会、参加上访、在公共场合吵架、本人及其配偶不尊老爱幼、不配合村“两委”及监委工作、做不够义务工等诸项有明确具体的扣分规定;对党员为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有奖分规定,并规定每半年对全体党员考评一次,年终进行总评,并且排出先后名次,公之于众,予以组织处理。
“土八条”措施一出台,村里就予以严格落实,为党员上了“紧箍咒”,效果特别好。“土八条”执行近7年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017年7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花石村视察指导工作,强调指出:“我们为什么要抓基层党建?抓基层党建为了什么?抓基层党建就是为了促经济发展,促经济发展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刘云山书记对我们的做法予以高度肯定。为此,《河南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土八条”管党员,中!》的专题报道。
用好党员也很重要,我们村党支部把党小组建在项目上。结合产业发展,成立党小组。成立了滑雪场、水上乐园、灯展暨打铁花、千亩梅园等4个集体经济项目党小组,让党员全方位参与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
在滑雪场建设期间,党小组的10名党员,夏冒酷暑高温,冬顶寒风冰雪,吃住在工地,日夜连轴转。党小组成员李天顺由于劳累过度,不幸遭遇车祸……为打造千亩梅园,村干部和党员一起在荒坡上栽梅树,早出晚归,中午在山上吃烧饼充饥。78岁的老党员聂济法,不顾身体不好,长期吃住在山上,义务看护梅园。刘云山书记视察我们村时,专门看望了他。
我们不仅管好党员,而且管好村民。我们村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全力打造了“数字花石”平台,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设立“老班长”调解室,充分发挥退伍军人善于调处农村矛盾纠纷的作用,真正实现了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构建了基层共建共治的新格局,调出了百姓共治共享的好生活。
我们还紧抓“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这一蝶变机遇,2018年10月,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花石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并且设立花石村规划建设指挥部,提出要在2019年4月底前,把我们村打造成全国一流的“乡村振兴”典范。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专门邀请中国乡建院王磊设计团队,对我们村进行了高标准规划建设;我们采取干部包区、代表包片、党员包户的“三包”政策,充分发挥村里的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名村。
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们村深入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先后完成了廊桥、主大街街景、主大街民居改造、紫之苑门楼、灯塔、戏台、公厕等建设工程;对商水河沿湖进行整治提升工作,并全面取缔了畜禽养殖和鱼塘养殖,实现了商水河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愿景。并在花红水清的商水湖畔,建成了碧草如茵的高标准乡村足球场……“商山四皓隐居地,世外桃源金花石”,这副对联成为我们这个小山村的新模样。
我们村凭借冲天的干劲,终于蝶变为一个“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幸福乡村;一个“环境美、村庄美、庭院美、田园美”的“四美乡村”。
2021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5万元,群众生活更加富裕。
我们村党支部荣获“河南省‘五好’村党支部”荣誉称号;我们村获得“全国乡村治理先进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森林乡村”“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河南省特色旅游示范村”等多项殊荣!
我虽已56岁了,却仍热爱学习,虚心向儿子和村里的年轻人学习使用抖音,并且赶在2022年春节前,注册了“周全喜”抖音号,在我们村开启了面向全国的网络直播。短短24天,我作了近20次直播,拥有3000余个粉丝,成了一个新“网红”。我在抖音里喊出了新年祝福语:今年春节哪里去?请到花石过大年!今年春节哪里去?请到花石赏夜景!
春节前,我们村支部主动作为,投资150余万元高标准亮化全村,使村里的夜景流光溢彩,如梦似幻,为春节创收做准备。
2022年春节期间,我们村果然车水马龙,人气爆棚,客流量竟然突破30万人次!我们村的冰雪经济异常火爆,滑雪场一票难求,最多一天赚得14余万元!在冰雪经济的带动下,花石炉馍、地方小吃、地摊经济和各种游乐设施等多项旅游收入火爆:短短半个月时间,村旅游总收入首度突破200万元!
眼下,我们村总投资8000万元的多个新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未来,一个更富更美、未来可期的大美乡村正向我们阔步走来!(周全喜 口述 王广厚 整理)
(本文口述者周全喜,1966年2月生,现任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党支部书记,愚公干部学院、李连成干部学院等多所党校特聘讲师,曾当选中共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整理者王广厚,1963年6月生,河南师范大学毕业,现任《承留镇志》主编、济源市作协副秘书长、济源市儿童文学学会会长,系河南省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赵红媚
社会民生2024-07-02
济源要闻2024-06-28
社会民生2024-07-02
社会民生202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