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稳健前行’济源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逐绿前行起欢歌 青山绿水绘新景

2024-02-21 08:17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

     绿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3年,示范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取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影响远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加法”添绿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植树造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23年,示范区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重点,开展“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掀起造林绿化热潮,全年完成义务植树150余万株。

  贡献力量,增添绿色。全民义务植树的开展是示范区呵护绿水青山、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的一个生动缩影。

  2023年,示范区以生态强省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大造林绿化资金投入和工作推进力度,完成生态强省营造林4万亩、湿地生态恢复0.2万亩,营造水源涵养林0.18万亩;科学实施太行山石质山区困难地造林、退化刺槐林修复、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退化防护林改造3个科学绿化试点项目,探索不同立地、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生态修复经验;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完成城区10条道路绿化提升,新建修缮6个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同时,在济钢、豫光金铅、金利金铅等6家企业及周边开展绿化提升,栽植乔灌草8万平方米。日渐增多的绿色,让济源人惊喜连连。

  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直接反映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为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示范区还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野生动物保护救助和古树名木保护,定期组织人员对自然保护地进行集中巡护,组织开展“世界野生动植物”“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宣传活动。2023年,示范区累计救助野生动物195次198只,对急需保护的50株古树名木量身制定保护方案,设置保护设施并进行养护复壮,积极提供良好的适生环境。

  青山为底,逐绿而行;清泓环绕,蓝绿交融;天清气朗,生态宜居……如今,漫步在玉川大地,绿色发展的气息更加浓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让每一位济源人举目可见、伸手可及、亲身可享。

  “减法”治污   呵护蓝天碧水净土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日前,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成群结队的鸟儿时而追逐嬉戏,时而休憩觅食……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铺展开来。

  “湿地环境越来越好,鸟类种类不断增加。”示范区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张灵宝介绍,目前,该保护区内鸟类有238种,其中黑鹳、大鸨、金雕、天鹅等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5种。

  这里是鸟儿的“天堂”,也是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鲜明的注脚。

  2023年以来,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切实守牢环境安全底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让空气常新。创新性开展精细化管控,以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控月排放量同比减少为管控目标,研究确定管控策略,有效实现污染等级临界值“轻转良”效果。作为全省唯一的低碳试点城市代表,济源通过了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评估并荣获优良等次。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让绿水长流。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规范化管理,深入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开展打击黄河流域生态破坏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争取国开行贷款12亿元,对济源全部村(居)的污水排放设施进行改造。目前已有240个村(居)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占比57.5%,比2025年省定目标高13个百分点。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让青山常在。示范区定期开展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隐患排查,严控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持续实施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试点项目,已修复1000余亩农田,筛选出符合济源实际的修复和种植模式。

  如今,放眼济源,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乘法”聚力  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放大绿色效应,汇聚生态力量,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近日,走进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银装素裹的森林景观、康养步道让游客陈诚流连忘返。

  “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3.42%,平均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1.1万余个负氧离子。在这如画的美景中深呼吸,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烦恼一下子就抛到了脑后,身心都得到了放松。”陈诚说。

  作为森林生态和服务价值的一种新发现,森林康养完美诠释着优良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发展优势,提供更好更丰富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3年,示范区紧紧围绕“兴林富民、亲林健民”宗旨,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成功打造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沿黄干流省级森林特色小镇3个、沿黄干流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6个。这不仅促进森林资源的恢复与保护,还带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金不换,好山好水能变现。为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示范区积极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发展多元融合的林业产业。据了解,2023年,示范区新增林下经济6.39万亩,举办各类林果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林农1000余人次,打造中药材产业基地0.21万亩、特色花卉种植基地0.04万亩,完成核桃低效林改造工程0.184万亩,新发展涉林专业合作社6家,累计成立家庭林场、涉林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568家。

  如今,在济源,一个个点“绿”成金的故事不断上演。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未来,示范区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记者 黄一冰

责任编辑:崔鑫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