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不当“虎爸虎妈” 心平气和辅导孩子写作业

2023-12-01 10:18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有学龄期孩子的家庭是否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场景?作为孩子家长,你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是否也经常在温柔慈爱和失控崩溃间来回切换情绪?

  辅导孩子写作业看似事小,但对孩子和家长的震慑力极大。孩子写作业总是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好不容易“磨完洋工”写好了作业,一检查出错率却很高;一道题讲了八百遍,孩子就是听不懂;玩耍时上蹿下跳,一到做作业便心不在焉,垂头丧气,一会儿要吃东西,一会儿要上厕所……每当这个时刻,不少家长的情绪就很容易被点燃,忍不住打骂孩子,一时解了气,过后又很自责。可再次辅导时家长又忍不住打骂,恶性循环,无法逆转。

  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过程却是“渐崩式”的。“咆哮式辅导作业”的方式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还会伤害家长的身体健康。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不再“情绪化”育儿呢?

  “望子成龙”心切 家长难当

  作为职场妈妈,市民李静在和好友张娟闲聊时,又一次大倒苦水:“辅导孩子作业比上班还糟心。”对她来说,工作上的累和苦都不及辅导孩子做作业难。

  “上课不认真听讲,回来不好好做作业……”李静一个劲地倾诉,张娟在一旁笑而不语,耐心倾听。

  听罢,张娟劝慰李静:“气大伤身,你把身体气出毛病可不值当……”话虽如此,张娟何尝不是也为孩子的学习而苦恼着。

  张娟的女儿10岁,儿子7岁。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起初张娟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投入了很多心血,她给孩子制作好每天的日程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完成家庭作业。

  张娟认为自己的女儿平时很乖巧,写家庭作业这样的小事根本不需要她干预太多。令她没想到的是,一到写家庭作业的时候,孩子就像换了一个人。

  最开始的时候女儿放学回家,好几次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什么,张娟只好去问老师。后来,孩子终于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了,却总是磨磨蹭蹭,半天写不出一个字。问她是不是不会做,她说不是。

  面对“狮吼”家长 孩子委屈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哄也哄了,但写作业的态度和习惯就是改不掉。”张娟无奈地表示。

  “后来儿子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张娟介绍,最近给女儿辅导作业时,看到自己“咆哮”的样子,儿子忍不住对她说:“妈妈,你是大人,这些题你觉得简单,姐姐还是小孩子,她不会不是很正常吗?”

  听了儿子的话,张娟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啊,换位思考,小时候的我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为什么要高标准要求孩子呢?”

  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的乐乐在外人看来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妈妈任晴晴眼里,乐乐在学习上也有“坏毛病”。

  “你别以为考试成绩好,就可以用懒散的态度写作业。你看你都四年级了,写篇作文错别字这么多。”近日在写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妈妈批评的话语让乐乐苦不堪言。

  乐乐悄悄地告诉记者:“看见我写错一个字,妈妈就开始吼,吓得我后面总是出错,还不如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写作业。”

  事先调整情绪 转变思维

  “写作业是孩子的‘分内’事儿,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辅导,不是包揽。”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张红霞介绍,家长只需要在旁边稍微提点就行,有时候家长过多干预,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她建议,家长在陪伴孩子写作业时,可以在一旁看看书,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容易气火攻心,情绪失控。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的心情整理到最佳状态再去给孩子辅导作业。”心理咨询师王金芳认为,当孩子做作业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家长可以尝试有针对性、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谈,倘若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可以暂时离开,给自己一个冷静期,等平复了心情再和孩子交流。

  家长应识别情绪变化的原因。孩子写错字、磨磨蹭蹭属于正常现象,并不足以导致家长情绪失控。家长可以深入反思,是否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坏情绪积压已久,孩子一个不算严重的行为只是导火索。家长在每次想发火的时候,认真想想情绪爆发的主要源头是什么,不要让孩子成为家长情绪宣泄的垃圾桶。

  日常要不吝啬言语,多鼓励和表扬孩子。“孩子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表扬,或者老师的一些鼓励,对学习充满激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鼓励和表扬孩子更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王金芳说。

  此外,家长有必要掌握陪学原则。当孩子学习、写作业不顺利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突破口;当孩子面对困难时,一定要去认同他的畏难情绪,再给予鼓励和帮助。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接纳、倾听、共情。

  “陪伴不是监督,家长更不能边玩手机边陪,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王金芳表示,家长需要多了解家庭教育的知识,毕竟,陪伴孩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补充能量,更新理念,才能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更包容孩子的发展过程,更有效地引导,直至唤醒孩子的主动和自律。(记者 王莉)

责任编辑:克盈盈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