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智慧赋能 让养老变“享老”

2022-10-14 10:34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

近日,记者从示范区民政局了解到,济源将14111名80岁以上老年人纳入了高龄津贴范围,其中,80至89岁12074人,90至99岁1997人,100岁及以上40人。

  这些高龄老人能够享受津贴与济源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有很大关系。近年,济源健全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积极探索“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社会养老、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为全区广大老年人颐养天年营造了优良的环境。

  老人们长命百岁背后的数字变化史

  山中常有百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长寿不仅是生命力的象征,更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今天,让我们翻开这份济源百岁老人档案,一起了解老人们长命百岁背后的数字变化史。 

  ●基本情况

  2014年百岁老人9人

  2015年百岁老人11人

  2016年百岁老人15人

  2017年百岁老人25人

  2018年百岁老人30人

  2019年百岁老人25人

  2020年百岁老人31人

  2021年百岁老人39人

  2022年百岁老人40人

  ●百岁老人年龄段分析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济源百岁老人达40人。其中,100至102岁的28人,103至105岁的8人,107岁的4人。此外,到10月末,还将有两位老人进入百岁行列。“拼”年龄方面,女性更胜一筹,平均10个百岁老人中有9个为女性。目前,济源的“长寿冠军”有4人,其中,男性1人。

  ●百岁老人分布

  从城乡分布上看,大体比较均匀。济水街道5人,天坛街道4人,北海街道2人,玉泉街道4人,梨林镇4人,五龙口镇3人,克井镇5人,轵城镇4人,承留镇3人,坡头镇4人,王屋镇2人。10月末,将要“晋升”百岁寿星的两位老人分别居住在轵城镇、承留镇。

  记者走访百岁老人后发现,这些百岁老人饮食清淡,以素食为主,很少患“富贵病”。他们心态豁达、勤快、热心肠,并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对现在的美好生活感到十分满足,纷纷表示遇到了最好的时代。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增强保障

  百岁老人的“长寿密码”体现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饮食、心态等方面,而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也是老人能够健康长寿的因素之一。

  目前,济源60岁以上老人有13.57万人,占总人口的18.66%,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为有效推动新时代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济源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类养老基础设施。

  ●将80岁以上老年人纳入高龄津贴范围

  2022年,济源将14111名80岁以上老年人纳入高龄津贴范围。

  按月将补贴资金发放至老年人账户:80至89岁 50元/月/人、90至99岁 100元/月/人、100岁以上 300元/月/人。2022年已发放高龄津贴727.395万元,年发放900余万元。

  ●医养康养结合,向社区居家延伸

  医疗水平是养老最受关注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目前,济源有19个医养、康养养老服务项目,投资约35亿元。此外,养老产业培训基地、失能残疾特困人员托养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升改造、济源第二中心敬老院、老年服务中心、仁悦康养中心6个重点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在推动医疗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方面,济源为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

  ●增加养老服务场所,托起老人幸福生活

  近日,记者在北海街道清趣园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看到,这里娱乐文体室、活动排练厅、书画室、阅览室、书屋、餐厅、日间休息室、老年大学等功能室一应俱全,不少老年人在此下棋、聊天、读书、看报,其乐融融。

  白天到照料中心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成为老年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日间照料中心不仅担负起了“替儿女尽孝,为社会分忧”的社会职责,更重要的是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享。

  丰富的养老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日托、全托、康复保健、文体娱乐等服务,让养老服务更安全、更舒适、更有品质。

  目前,济源新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设施5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99个,覆盖率102%;农村幸福院36个。此外,投入运行18个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床位2399张。

  ●构建“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让养老变“享老”

  为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济源积极争取全省首批试点,建成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市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乐、助急“六助”养老服务;实行70岁以上老年人助餐、理发每单补贴1元服务;为失智老年人配备1个智能手环(简称“1621”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

  目前,济源已培训养老护理员864人次,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100%。这些受过专业培训的养老护理员正在将专业的养老服务“搬”进老人的家里,让养老变“享老”。

  示范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规范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和监管,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延伸养老服务农村“触角”,依托现有镇级敬老院,建设镇级养老服务中心,并向社会开放经营;加快康养项目建设,形成养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新业态,努力让每一位老年人拥有最美“夕阳红”。(记者 陈秋芬 通讯员 李文文)


责任编辑:陈亚楠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