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静脉”在跃动——静脉产业发展观察

2021-12-15 09:32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

  玉川产业观察

  “十四五”开局之年,玉川片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项目、产业和环境进行了一次深阅读。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玉川:有色金属产业势头正劲,静脉产业前景光明,物流产业悄然崛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正在产业规划、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方方面面得到真正实践。与此同时,玉川依然任重道远:体制机制改革仍待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步履仍需持续加快,绿色发展的使命不容一丝犹疑,高效率的营商环境并非一区之力、一朝之功。

  “玉川产业观察”系列报道,既是对产业的审视,也是对发展的思考。希望更多人了解工业、支持工业、感恩工业,希望更多人走进玉川、读懂玉川、爱上玉川。

  这是一个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

  废旧蓄电池,经过集中回收、破碎提炼,“重生”产出塑料、铅;含铜废渣,经过火法冶炼,化为高端电子元器件材料阴极铜;工业废水,“摇身一变”成清水,进入中水回用系统……看得见的,是一个个“化腐朽为神奇”的工艺流程;看不见的,是一条条由垃圾废料串起的“黄金链”。

  济源城北,玉川片区,酷似“大胃王”的静脉产业园一边“吞”下城市垃圾,一边“吐”出再生资源,保障城市“出口”安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静脉产业,因借喻人体静脉而得名。相对于像动脉一样为城市输送“能量”的制造业,承担“排污纳垢”“吐故纳新”重任的节能环保产业,被称为静脉产业。

  在全球资源紧缺、“垃圾围城”的背景下,静脉产业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静脉“回流”以及由此带来的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静脉产业?静脉产业现状如何?未来走向是什么?又将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循着这些疑问,我们结合国家政策,以获得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级绿色园区、省级静脉产业园等荣誉的玉川片区为样本,深入企业一线,走访示范区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以期解析静脉产业背后的“密码”。

  “静脉”诞生,意味着什么?

  早上7点,太阳刚露头,环卫工人老王已经忙活起来。开着环卫车,穿梭于小区内,将垃圾清空、装车,再运到垃圾中转站……这样的工作对他来说,轻车熟路。

  几个小时后,这些垃圾被统一运往济源霖林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的处理中心。在这里,2台焚烧炉内,每次火焰的跳动,都伴随着生活垃圾的消失和电能的产生;每天大约600吨生活垃圾,成功实现“浴火为电”的蝶变。

  垃圾处理看似琐碎,实则关乎城市发展命脉。

恒通年产12万吨生物降解塑料项目

  20世纪,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

  历史奔流,预言成真。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的城市固体垃圾约20亿吨,这样的垃圾量足以填满80万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美国一年的人均垃圾量约为26.7吨,中国数据为其三分之一。

  而随着这个世界难题的蔓延,济源作为工业强市,在加快发展、加速“新陈代谢”的同时,也有了“成长的烦恼”。

  据统计,2018年,济源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90.36万吨,相当于158万头大象的重量;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155479.257吨,居全省之首。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巨量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等。

  压力近在眼前,改变迫在眉睫。

  如何走出现实困境?无数经验表明,简单通过限制经济增长来保护生态环境,无异于因噎废食。紧扣高质量发展,守住绿色底线,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才是治本之举。

  2018年,国家挥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挥棒”,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各地市积极申报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省级静脉产业园。

  置身历史“风口”,济源先行先试,高标准推进静脉产业发展,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途径,全力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等集中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以期打造“垃圾突围”的济源范本。

  近年来,按照“一园两区多点”的整体规划,以玉川片区为主体的静脉产业园项目正加快推进。

  截至2020年11月底,济源已建成投用项目5个,完成投资16.576亿元,废弃物处置能力达43万吨。其中,济源霖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生活垃圾480吨左右;豫光再生铅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一期),年处理再生铅8万吨左右;河南蓝恩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炉渣综合处置项目,日处理生活垃圾焚烧炉渣250吨;豫光含锌铜渣料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年处置含锌铜渣料5万吨;豫光锌业冶炼废酸无害化处置项目,年处置废酸3万吨。

  “总的来说,济源静脉产业的发展,既与国家战略高度吻合,又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应该牢牢把握大好机遇,顺势而为,找准坐标,增创发展新优势。”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能源科科长商聃表示。

  济源工业基础雄厚,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这为静脉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现实条件。毋庸置疑,济源静脉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可观。

  “静脉”回流,循环着什么?

  不见尘土弥漫,不见浓烟滚滚。

  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厂区内,一堆堆阳极泥正经历“熔炼—焙烧—冷却—萃取”的“重生”之路。“这些阳极泥,每年不仅可淘出白银1000吨,还可淘出黄金3000公斤,效益十分显著。”该公司企管科负责人孙卢伟介绍。

  比经济数字更重要的是循环收益,在每年“消化”10000吨阳极泥的同时,该企业实现了由“吃资源”向“吃废料”的转变,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阳极泥的“价值蜕变”,是济源静脉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静脉”之本质,在于循环。纵观济源“静脉”回流的路径,“循环”二字尤为突出。

  玉川片区本身就是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静脉产业的融入,则让这个“环”有了更多内生和外延的可能性。

  在丰田肥业,黄绿色的含氟废气经过萃取、过滤、洗涤,变为含氟洗涤液,被送至下一道生产线,制成白色粉末状的氟硅酸钠。这种特殊的材料,可广泛用于建筑、建材行业。

  经过一条“洗白”之路,含氟废气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个变化意味着企业内部一个“小循环”的完成。

  “这只是循环的第一部分。”玉川片区后勤服务中心主任成刚介绍,在企业之间,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污染物的减排与集中治理而形成的耦合共生系统,则是园区的“中循环”。

  翻开玉川的静脉产业发展图谱,这样的“中循环”随处可见。

  上游企业的冶炼废渣,被建材企业“通吃”;企业排放的污水,经过净化,直供园区工业用水;含硫废气回收利用后变成硫酸,直接进入化肥生产环节;而化肥企业的磷石膏,又是石膏建材的好原料……

  纵向成链,立体成环。

  在玉川片区,以“循环”为主导,以静脉发展为框架,涵盖铅锌冶炼及深加工、铜及稀贵金属加工、化肥建材三大产业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实现了从“矿石—产品—废物—循环再生—产品”的闭路循环,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

  循环之路,永无止境。

  随着更多废弃物处置项目的落地实施,以及静脉产业在动脉产业中的逐步渗透,一个横跨济源经济全域、给产业带来深远影响的“大循环”正在形成。

  建筑垃圾就地转化,经过一番“脱胎换骨”,重新“上岗”,成为铺设城市道路的“香饽饽”。

  电厂发电产生的蒸气,既可为其他工业园区提供优质、环保的热源,又可“反哺”社会,满足城市居民冬季采暖需求。

优能新材料年产500万套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品项目

  居民生活产生的铅酸蓄电池、锂电、轮胎等经过回收再利用,又在社会消费环节找到“归宿”。

  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危废固废科科长赵永军认为:“对济源而言,静脉产业虽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已经有不错的园区建设基础。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大胆布局、勇敢探索,一定能助推静脉产业健康、稳步、快速发展。”

  “未来,以玉川为核心,以‘企业内部小循环—片区中循环—示范区大循环’为主要形式的发展模式,将有力破解济源资源、能源、环境等发展瓶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玉川片区党组书记、主任李文轩说。

  “静脉”崛起,带来了什么?

  静脉产业到底能为济源带来多大贡献?

  一组实例,给出生动的答案。

  华能沁北电厂不断刷新超低排放改造的速度,于“吞吐”之间实现节能。通过超低排放改造系统,全厂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达到天然气排放标准。其中,全厂烟尘减排88%以上,每年约为1190吨;二氧化硫减排78%以上,每年约为4999吨;氮氧化物减排50%以上,每年约为3135吨。

  作为世界上废旧蓄电池处理能力领先的企业,豫光金铅自主研发的“纯氧侧吹熔池熔炼直接熔炼再生铅工艺”,有效实现了对铅废渣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年回收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40万吨,年产再生铅20万吨、塑料1.2万吨、硫酸110万吨。

  中联水泥牵手海中环保,一边生产水泥,一边利用水泥窑炉高温处置垃圾,对铅锌渣、电石渣、粉煤灰等危废固废,进行充分焚烧、彻底分解、协同处理,可处置各类工业危废固废42种,年处理危废固废达8万吨。

  以科技创新为载体,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基本原则,静脉产业正挥动其“魔幻之手”,延长产业“生命链条”,实现挖潜降耗协同增效。

  环境是稀缺资源,生态是宝贵财富。

  静脉产业从本源上是对传统发展模式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断裂的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核心价值上具有一致性,都依赖低耗能、低污染的循环经济模式。

  近几年来,济源静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注重源头减量,最大限度降低单位能耗、资源物耗、环境消耗,又注重过程衔接,推动企业间产业链物料闭路循环,让工业“三废”变成“吉祥三宝”,让“绿意”在产业链上蔓延。

  这一系列举措,恰好紧扣2021年10月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强工业废弃物风险管控和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区域治理,以危险废物为重点开展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静脉”的潜力,远远不止于此。

  习近平总书记到企业考察废弃物绿色回收利用时提到,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企业要再接再厉。

  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经过工业革命300年的开采,全球80%以上可工业化利用的矿产资源,已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并以“垃圾”的形态堆积在人们周围,总量数千亿吨,并且还在以每年100亿吨的数量增加。靠工业文明发展起来的城市,正成为一座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矿山”。

  “这确实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尤其对济源来说,‘城市矿山’的开发价值不可估量。至于如何把‘沉睡’的矿产挖出来,静脉产业提供了一个方向。”赵永军说。

中亿科技10万吨有色冶炼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在济源市中亿科技有限公司,从“选矿”到“采矿”,再到“榨”出宝藏,“静脉”的力量清晰可见。

  “我们新建的10万吨有色冶炼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采用国内先进的工艺,将有色冶炼废渣中的有价金属进行最大化回收、利用、再提纯,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该公司董事长卢建中介绍,公司不光解决了济源有色冶炼行业多年来无法安全、高效、科学处置废弃物的“顽疾”,每年还可产出硫酸铜23700吨、电积铜555吨、氧化锌5560吨、金属砷2913吨,新增产值6亿元。

  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从“吃干榨净”到“变废为宝”,再到“掘金生矿”,济源静脉产业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一个高端领域,并与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握手相拥”。

  金利集团利用金属锌冶炼出的锌合金,是高精度锌基合金及机械零部件的重要材料。万洋冶炼从阳极泥中提炼出的稀贵金属,在新材料、复合材料、合金靶材领域应用广泛。万洋华康从冶炼废渣中提取的硒元素,在大健康产业中被称为“抗癌之王”。未来,豫光集团还将从工业固废中提取出砷、镉、硒、碲、锢、镓等高纯度稀散金属,品位均达到99.9999%。这些稀散金属是智能制造产业及光电材料市场的“新贵”……

  新态势带来新机遇,好前景引来“金凤凰”。

  越来越多环保类企业竞相落户济源,瞄准“静脉”精准发力。山东领军轮胎热解产业链项目、苏州青骐骥环保年再生2万吨废SCR脱硝催化剂项目、中科睿能智能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基地建设项目、上海捷月年回收6万吨钯铂等贵金属项目等正加速推进,大干快上,势头迅猛。

  “静脉”壮大,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作为河南省较早引入静脉产业的城市之一,济源近年来在静脉产业的探索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实践来看,静脉产业已悄然进入产业布局,在铅锌冶炼精炼、铅酸蓄电池、再生铅、金银加工、铜及稀贵金属加工、化肥、水泥、建材等动脉产业中皆有体现,并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链。未来,随着多个功能各异的废弃物处置项目的建成落地,“一园两区、周边渗透”的模式将使静脉产业发挥更好的作用。

豫光回收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项目

  如何利用这些基础,让“动脉”更加强劲、更可持续,“静脉”更加有力、更有效益,把我们的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久,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结合国内外静脉产业的优秀案例,希望以下的一些思考,可以更好地促进济源静脉产业的成长和发展。

  一是构建一体化的统一管理体制。

  目前,济源静脉产业处于多头管理局面:工业危废固废由生态环境局牵头管理,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由住建局牵头管理,畜禽养殖废弃物由农业农村局牵头管理。这种模式容易造成各成体系、各自为政的局面,制约静脉产业的整体发展。

  建立统一管理机构,可以减少职能交叉、简化各项手续、减少行政成本,有利于统筹产业发展,在实践中查漏补缺,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引领力量,增强与市场的衔接。

  二是积极探索市场化治污之路。

  持续引入专业环保服务公司,明确环境污染治理各方责任,逐步建立起“排污者付费担责、第三方依约治理、政府指导监管”治污机制,在降低治污成本、监管成本的同时,提高治污效率。

  同时,可将相关企业视为“受保护企业”,政府通过为企业提供融资、税收、用地、用电、用水等优惠政策,制定再生资源优先采购、财政补贴等制度,扶持企业发展,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是强化政府监管,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

  静脉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垃圾的稳定回收。而济源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垃圾分类、回收网点和渠道。下一步,可建立更加规范的可追溯制度、可回收体系,进一步强化督导,提高正规途径的回收处理率,减轻不规范拆解、处理废旧电器所产生的环境危害。

  四是通过数字化实现智慧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加强静脉产业园的数字化管理,探索分类垃圾质量图像 AI 监管、可回收物 AI 全自动分拣、有害垃圾无人值守中转运输等技术的示范和应用,提升智能运行水平。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逐步实现静脉产业园的智慧化管控,进一步支撑循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五是强化宣传,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通过多元化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群众深入了解再生资源和相关产品的安全性、环保性,消除大家对现代工业、静脉产业的误解,改变对“捡破烂”“收废品”的产业认知。从循环经济的高度重新定位静脉产业,为静脉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作为动脉产业的坚强后盾,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作为一个前景广阔的未来产业,静脉产业一定能让我们的产业迎来新机遇、焕发新活力,让我们的城市迈向新高度、踏入新境界。(玉见)

责任编辑:克盈盈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