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7 09:57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
一个小镇,隐藏在山坳里,像害羞蒙纱的美女。小镇的建筑依山傍沟、曲曲弯弯、缠绵悠长。小镇除了拥有自然村落、旅馆酒店、办公场所,还有教育馆舍、会议礼堂、服务中心、风情民宿、高堡碉楼、艺术雕塑等,其间穿插点缀着茶园、果园、菜园等农事田畈。
小镇的建筑主要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的厂房和生活设施,是五三一兵工厂的一部分。五三一兵工厂又是五三一工程的一部分。五三一工程拥有十三个分指挥部,东西跨度近一百公里,南北跨度近五十公里,涉及济源、孟州和洛阳吉利区三地。五三一工程是时代的产物,是国际形势使然。在当年复杂紧张的世界局势下,来自各地的十万大军,参加五三一工程建设,在济源市境内投建了规模宏大的国防工程——五三一兵工厂,也是当时我国最大的火炮厂。当时的兵工厂,有驻军、工厂、学校、商场、邮局、银行、影院、礼堂等,聚齐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完全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后来,随着国际形势趋缓,五三一工程半途而废,仅剩一分部和四分部正常生产,其余人马均撤离,大量建筑闲置。遗留的建筑群陷入沉寂和破败,默默地依偎着南太行,在时光中逐渐凋零,并处于沉睡状态。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老兵工厂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久远的记忆,却少人有问津和光顾。
是国家乡村振兴的春风唤醒了老兵工厂。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导下,济源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沉默多年的老兵工厂所在的山沟及建筑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尊重原始建筑风格,保留原有墙体,显示建筑年龄,展现老兵工文化。譬如,将原来的冰糕厂、锅炉房、供销社和澡堂改造成酒店,保留有些墙体上诸如“深挖洞、广积粮”“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等标语,做到了新旧有别,突出了兵工元素和时代印记,融合了现代艺术和历史记忆。你看,独具三线建设气息的斑驳墙体,饱经岁月洗礼的锅炉烟囱,用子弹箱垒砌的隔断墙,摆放别致的老物件……处处洋溢着当年的军工气息,充满着那些年的老味道。
小镇的简装酒店、艺术家村落、幸福大食堂餐饮、文化大礼堂等,具备了接待大型团队体验卢仝茶文化和农耕采摘以及住宿就餐、召开会议、举办宴会等能力,已化身为集休闲文旅、风情民俗、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型旅游度假基地。同时,小镇将开发出洞穴酒店,据说,那二十多个连片洞穴,是当年愚公移山时为子孙后代劳动后驻扎休息开凿的。每个洞穴都有不同的主题,有的寓含禅意,有的彰显道教文化。
小镇的古村落民宿,以冬暖夏凉的土坯房和石头房为主基调,分布着石凳、砖路,院中栽种有老树和新苗,附近有池塘,塘中有荷花、睡莲,鱼儿游弋其中,伴着蛙噪虫鸣,好一派世外田园风光!菜地旁,草坡里,散牧着黄牛和山羊,又增添了田野情调。儿时的回忆,浓浓的乡愁,都在这里居留和展现。
小镇有一个富含诗意的名字——那些年·小镇。是的,那些年,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高级技工和满怀激情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齐聚这里搞建设,奉献青春和才干,有的甚至埋下忠骨;那些年,原本静寂的山坳,随着建设大军的到来,喧闹起来,变了模样;那些年,人声鼎沸,机器轰鸣,车轮滚滚,一派大干快上促生产的繁忙景象;那些年,日落日出,人来人走,生老病死,演绎了多少人生故事。那些年·小镇,永远是老兵工及其后代的家。
难忘那些年,是当年建设者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难忘那些年,是老兵工后代对那道山坳难以忘却的情结;难忘那些年,是济源人民对那段岁月的牢记和对老兵工及其后代的深情厚谊;难忘那些年,是玉川大地向远方的朋友发出的诚挚邀请。(福农)
责任编辑:克盈盈
社会民生2021-10-26
社会民生2021-10-27
社会民生2021-10-27
社会民生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