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4 09:38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
朱全玺:笔耕不辍“唱”济源
10月12日一早,朱全玺就整理好自己的书稿,准备打印即将出版的书籍目录。
81岁的朱全玺,精神矍铄,豪情满怀,仍坚持写作。“这些剪贴本上都是我的作品,大约有600件。”朱全玺一边翻看,一边介绍,略显激动。
身为济源老干部通讯组组长的朱全玺,团结和带领几名成员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写好身边人和事。在工作中,他要求成员们要唱响时代主旋律,体现愚公移山精神、改革创新精神、革命老区精神,讲好红色故事、绿色故事、金色故事、银色故事。
为此,他经常深入坡头镇、王屋镇、各企业采访,挖掘感人故事,采写了许多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他先后推出了《永远的思念》《民兵战斗英雄薛平华》《不可忘却的济源女杰——何玉兰》等党史人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点赞。
撰写稿件是件苦差事,但是,朱全玺凭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挖掘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素材。白天,他穿梭在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记录普通而不平凡的人和事。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将一幅幅画面转化为文字,记录着一点一滴的感动。
“写老人事,抒老人志,代老人言。”朱全玺说,他生活在基层,在群众中,随时随地就能发掘报道身边事,要活到老,写到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朱全玺获得了“优秀党务工作者”“模范老人”“优秀志愿者”“优秀共产党员”“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个人”“河南省楹联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刘安邦:用镜头为历史存档
早晨5时,年过七旬的刘安邦就已经起床,拿出自己的单反相机和无人机开始小心翼翼地擦拭。一阵忙碌过后,他站在阳台上欣赏日出后的天空。
“今天真是个好天气,太适合出去拍照了。”
打电话叫上几位老友,收拾好装备,刘安邦就出门了。
这就是示范区住建局退休干部刘安邦日常生活——用镜头记录城市的模样,走街串巷记录城市的熙熙攘攘,跋山涉水见证大自然的花开花落、雁去雁归。
刘安邦1964年参军,1986年转业到原济源县城建局工作。他从那时开始接触摄影,爱上摄影,并将之作为毕生的爱好。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他拍摄的很多作品在全国和省级摄影大赛中获奖,还有的被多家单位出版画册时编辑入册。
“从胶卷相机、数码相机到单反相机、无人机拍摄,我特别喜欢去学习研究这些新的摄影技术。”刘安邦总是与时俱进、乐于求学。
作为退休干部,刘安邦对城市建筑和道路的变迁、乡村人民生活、工业项目的发展等有着特殊的感情。
“济源只要有高层建筑、公园等项目建成,我就会去拍照纪录。”刘安邦热衷于用相机去记录济源的每一处发展变化。
2009年和2018年,他加入济源城市规划展览馆举办的摄影展规划布局工作中,并主动把自己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贡献出来。在住建局开展的以“壮丽七十载 筑梦新时代”为主题的成就展上,刘安邦更是提供了多幅摄影作品。
刘安邦告诉记者,他还有很多照片没有来得及整理,很多胶卷相机拍摄的老照片,需要利用扫描仪等设备进行修复。为此,他也正在学习修图软件,准备利用闲暇时间把这些老照片一张张修复好,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价值。
今年,刘安邦光荣地佩戴上了“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特意花了2个多月时间去搜集照片、整理材料,制作了一份题为《“学党史 颂党恩 跟党走”庆祝建党百年有感》的159页PPT,向人们详细讲述济源的可喜变迁。
陈家荣:退休也要有新作为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在王屋镇工作了大半辈子的陈家荣,用时间和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愚公移山精神。
“一辈子在乡镇工作,几十年从没有产生过离开的想法,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为王屋人民干实事好事作为人生的最大快乐,我心满意足。”这是已经退休18年的陈家荣对自己多年来工作的总结。
“不忘初心常励志、晚霞映红王屋山。”这是人们对陈家荣的赞誉。
陈家荣出生于1949年,1972年被分配到王屋镇工作,直至2003年退休,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王屋人民。
陈家荣曾任王屋镇人大主席兼原王屋景区首任局长。在此期间他亲自见证和参与了原王屋景区最初十年的开发与建设,并在2019年撰写了《王屋景区最初十年的开发与建设》,回顾和总结了这段艰苦奋斗的历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原王屋景区最初开发与建设的这段历史,激发当下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热情。
新时代退休也要有新作为。退休以后的陈家荣并没有过上悠闲的生活,而是选择退休不褪色,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继续发挥余热为人民服务。
为了弘扬愚公移山精神,陈家荣刻苦学习,撰写文章,积极参与《王屋镇志》编写。他撰写的《对镇村关心下一代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被载入市关工委成立20周年文件汇编。在全省“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征文大赛中,他撰写的《我村贫困户赵永得的美好梦想》获二等奖。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陈家荣就是王屋镇老干部党支部的火车头,他在老干部、老党员中一直强调,“我们进入新时代,一定要有新思想、新举措、新方法、新作为。”
退休以后的陈家荣担任王屋镇老干部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并且创立了“一个不忘,两个管住,三个支持,四项服务,当好五员”的工作经验,王屋镇老干部党支部连年被济源示范区评为“先进党组织”。陈家荣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模范老人”,获得“关心下一代特殊贡献奖”,2018年荣获“河南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王济锋:跨省调解暖人心
“您好,我是调解员王济锋,之前受理您的案件,按照协议,你是否收到了赔偿款?”10月13日,记者见到王济锋时,他正在对调解的案件进行回访。
王济锋,今年62岁,是济源中级法院退休法官,2019年9月退休之后,王济锋受邀作为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参与“道交一体化”试点工作中。
40多年的法院工作经验,让王济锋处理调解工作得心应手。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一名老法官特有的优势,成功调解了一起起案件。
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接到申请人的调解申请后,王济锋会根据申请人提交的赔偿清单,按照《河南省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标准》,逐项审查,做到心中有数。
这份赔偿项目标准,他早已牢记于心,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标准是固定的,申请人提交的赔偿清单,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我一眼就看出来了。”王济锋说,他还会根据被申请人的态度,是否去看望申请人,进行人性化调解。
谈及案件成功调解的秘诀,王济锋摆摆手,“都是磨出来的,除了讲法律、讲政策,更要有耐心,一次调解不成,就两次,能调解成功的,尽量调解成功。”
正是凭借着执着和专业素养,王济锋调解案件成功率在40%左右。数字的背后,离不开他的付出。加班调解案件,对他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如果有调解成功的希望,我肯定会一鼓作气,能当天调解成功的绝不隔夜,加会儿班怕啥。”王济锋说。
为了成功调解案件,王济锋甚至还跨省去调解。
在一起道路交通损害赔偿纠纷案中,被申请人晋城保险公司、晋城亿辇公司同意调解,但希望济源的申请人到山西省晋城来调解。
“到外地调解还是头一次,能不能调解成功?”王济锋心里直犯嘀咕。
在面对面的调解过程中,王济锋分别给三方做思想工作,分清责任,讲清利害,经过苦口婆心的调解,最后三方互谅互让,达成了调解协议。
“只要能调解成功,跑再远也是值得的。”王济锋说,“小车不倒只管推”,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他要发挥余热,服务人民,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民调解工作中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卢多芳:不忘初心献余热
“卢书记党课讲得好,特别生动,听他讲党课就是一种享受。”这是示范区教育体育局离退休老干部对卢多芳的评价。
今年72岁的卢多芳,2016年任教体局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2020年,被省委老干部局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作为党支部书记,卢多芳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每季度给党员上一次党课。党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故事、济源党史故事、红色故事。
“党课不仅要通俗易懂,还要生动活泼,讲到大家的心坎里,这样大家才爱听。”卢多芳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讲好党课,卢多芳经常去新华书店、档案馆里查阅资料,为自己“充电”。
除了为老干部上党课,卢多芳也经常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讲党史。“少年强则国强。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为学生讲党课,可以让他们感受前辈们的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卢多芳说。
在卢多芳家里,有一摞厚厚的手写稿件。记者随手翻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稿件,长达17页,每一页都工工整整、密密麻麻,多处做了批注,令人震撼不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党的故事写下来,才能更好地记在心里。”卢多芳说。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卢多芳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强化组织建设,不仅坚持上好党课,还经常组织开展“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等活动,总结了党建工作“抓重点,走出去,请进来,动起来,做起来”十五字诀,把党建工作搞得红红火火。
卢多芳有信念、讲奉献,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也成了老干部的榜样。在他的带领下,老干部们人人有项目,个个搞研究。
“虽然退休了,还得找点事干,老卢经常找我们谈心,了解我们的想法。在他的鼓励下,我们联合学校,多次举办‘家庭教育进班级’‘亲子共读’等活动,成效显著。”退休老干部刘西文说。
谈及今后工作,卢多芳表示:“只要社会需要、组织需要,我会继续发挥作用,讲好每一堂党课,让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记者 张佩佩 侯琪琳 见习记者 刘婉颖)
责任编辑:克盈盈
济源要闻2022-03-14
济源要闻2022-03-07
济源要闻2022-03-14
济源要闻202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