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记录济源】追寻革命遗迹 重温红色故事 寻访济源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文庙

2021-05-19 11:12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

记者重走原大寨,缅怀红色历程(图为视频截图)

昔日风华,今朝涅槃。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这是用鲜血、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百年。

穿越历史长河,济源党史沉淀的精华衍生出一朵朵绚烂之花在玉川大地上开启燎原之势。

翻开一张百年前的旧照,照片中的建筑便是当年济源老县城里的文庙。一个看上去极为普通的房子,为何能成为济源党史的源头起点?

《济水街道志》编辑张耀先告诉记者,文庙所在地的旧址是旧县城,也是中共济源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

关于文庙在哪儿,随着记忆的模糊呈现出不同答案。中共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李伟立说:“按照清朝时期的济源县志记载,县城文庙就在宣化中街路南再往东60米。但是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有些老同志回忆县城文庙在东戏院附近。因为当时有个洪福寺,印象中那里有座庙,所以老同志就错误地认为那座庙就是文庙。还有一种声音说,县城文庙应该在济渎庙附近。因为当时济源师范一开始是在文庙,后来从文庙迁到了济渎庙。”

一座建筑,就像城市的掌纹,位置不变,却隐喻前世今生。源园广场、曼哈顿广场傲居济源最繁荣的商圈,而这里曾是济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曾是百年前祭奠孔子、传播儒学的文庙所在地。

张耀先清楚记得:“2011年,曼哈顿广场施工的时候,在这个地下挖出了文庙建立时的石碑,进一步验证了文庙就建立在此。”

模糊的石碑背后是一段清晰的历史,纵横百年沧桑。作为曾经“高等学府”的文庙,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从开始扎根玉川大地,到迸发出生生不息力量的过程。

张耀先向记者介绍,文庙是济源古代的教育文化中心,早期的济源师范学校就设立于文庙。基于青年学生容易接受先进的文化思想,1926年,党继新受中共河南省委的指派来到济源,以恢复济源师范讲习所,用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秘密发展党员。

张耀先提起的党继新,是济源西水屯人,济源中共党组织创始人、第一任县委书记。

在党继新的带领下,史德秀、赵年芳、卫乃俊、牛明俊、李鸿儒、薛玉芳等7名党员,就像7盏灯火,聚拢了信仰的光芒,点亮了豫西北最早的革命之光。

1927年6月,党继新在文庙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文庙点燃了济源革命的火种。

为什么说济源是中国共产党豫西北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成立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李伟立给出依据:2015年,豫西地区洛宁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到济源走访时说,洛宁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时间是1931年,和济源相比晚了近4年。沁阳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时间是1932年3月,其成立时间是在党继新1931年赴省委汇报工作时认识其创始人郭大佛之后,比济源晚了近5年时间。当时党继新把郭大佛介绍给了河南省委的领导,进一步促成了沁阳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1930年10月,中共济源特支指示孟县成立了中共孟县师范支部,直到沁济暴动失败,孟县师范支部一直受济源领导。

1932年3月,中央巡视员李抱一来济源巡视后,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这样写:“济源党的工作,在河南讲起来是比较健全有力的党。”

济源早期党组织是在白色恐怖和艰苦复杂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在恶劣条件下,几经解体,几经发展,但愈挫愈奋,不断壮大。

为了配合豫鄂皖苏区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开辟晋豫边苏区,按照中共河南省委“济源党要武装自己进行有机战争”的指示,中共济源县委在1932年先后组织领导了黄背坪起义和沁济武装暴动,进行了武装割据斗争的尝试。

原大寨曾是早期济源县共产党人的活动中心,曾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李伟立告诉记者,当时沁济暴动以后,原大寨是红军游击队据点之一。原大寨有名的景点月亮门,当时就是红军游击队队员站岗放哨的哨口之一,寨顶有红军游击队当年栖身藏身洞。站到寨顶,视野宽阔,可以远眺到当时黄背坪起义的发生地黄背坪。黄背坪和原大寨一样,山路崎岖、易守难攻,是开展游击战争的有利地形。

联想起红军游击队员在条件简陋、恶劣的山上煮树叶、吃野果,食不果腹依然昼伏夜出,趁晚上敌人防守比较松懈时下到山下,在勋掌、北社一带,斗地主、铲除豪绅,替穷苦百姓伸冤,开仓放粮等伟大之举,李伟立满心崇拜,为之动容。

现在的4月是黄背坪风光正美之时,然而1932年的4月却是一场惨烈的斗争。

李伟立介绍,国民党当局第一次围剿黄背坪时,山上的20名游击队员部署了有力的反击。他们分组把守各据点,准备了大量的石头和檑木,并将鞭炮装在木桶里点燃,声东击西,迷惑敌人,从而守卫了黄背坪。在实际斗争中,游击队员悟出了一个道理——打狼要用棒,灭敌要有枪。

李伟立生动地给记者讲述了黄背坪山上20名游击队员和3把枪的感人故事。他说,当时在酝酿起义的时候,为了加强武装力量,薛子中和几名队员去西山借枪。然而西山和黄背坪隔得很远,借到枪后如何把枪顺利带回却成了一个难题。这时,他们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主意,让薛子中假扮被俘人员,其他人伪装成押送人员,以押送薛子中为掩饰,顺利运回了3把枪。

由于起义计划泄密,起义被迫提前,加之准备不够充分,游击队因寡不敌众、分散突围,最终败阵黄背坪。

李伟立说:“黄背坪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济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武装反击反革命武装的‘第一枪’,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嚣张气焰,同时也扩大了红军队伍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影响。”

的确,黄背坪起义虽败仍荣,它在济源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在济源地方党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与此同时,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济源红军游击队开始孕育。1932年9月,党继新同沁阳的共产党人郭大佛领导沁阳义庄民团起义,成立了豫晋边红军游击总队。战士们昼伏夜出,开展游击活动,发动群众打土豪、消灭地主武装,开始了3个多月的武装割据斗争,形成了以原大寨为中心,方圆百里的红色游击区,成立了豫晋边苏维埃政府,在济源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从1927年第一个中共济源党支部的诞生,到2020年底2136个党的基层组织的蓬勃发展;从文庙的7粒“种子”,到现在46536名党员……星星之火已浸透岁月,燃遍玉川大地,促使红色精神红在当下、世代流传、历久弥新。(记者 王莉)

责任编辑:克盈盈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