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9 10:5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
打我有记忆起,就记得乡下一到春节,最热闹的莫过于唱大戏。那看大戏的热闹场景,甚至超过了过新年的范畴,至今让我难以忘怀。说到唱戏,自然离不了戏台。
——题记
一
西轵城村最早的大戏台,建在村南大街的王祠堂内。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春节,村民就涌进王祠堂看大戏。那个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过年看上几场大戏,对乡下人来说也算奢望了。
大戏台始建于何年,村子里上了岁数的老人也说不清楚,仅有的几次修缮,也是在原貌上修修补补,没有大的变动。大戏台坐东向西,离地高1.5米左右,宽深约有8米,戏台地面是厚实木板铺就,台顶屋脊由拔地而起的四根立柱和椽梁搭建而成,整个戏台古朴自然,壮观气派。戏台前开阔的院子就是观众席,足有两亩多,地面被踩得平坦而又坚硬。我家就在大戏台南百余米处。
每年春节,村子里小剧团自排自演的几台大戏就在这里上演,演出最多的三台大戏是《窦娥冤》《十五贯》《花木兰》。省豫剧团也在这个戏台演出过。村子里的男女老幼,甚至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赶来,戏未开演,戏台下面早已人山人海。台上锣鼓一响,戏幕拉开,“生、旦、净、丑”各路角色一出场,台下立马就安静下来。时而有窃窃私语的评论,更有懂戏者为疑问者说解戏剧情节。戏若演得精彩,亦能博得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
大戏台上的演出,真可谓“场地不大可国可家可天下,人物平常为将为相为宦臣”“台上六七人雄兵百万,出门三四步走遍天下”,剧情演绎因果善恶终有报,戏曲唱道古今忠奸始分明。大戏台似乎就是群众的文娱俱乐部,让劳作了一年的人们终于能享受一下难得的文化熏陶。
时光在流淌,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大戏台作为“破四旧产物”被扒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工农兵文艺宣传队,在村子大队部门前和学校、企业里巡回演出。当然,演出内容大多是迎合政治需求的样板戏。
二
岁月如梭。20世纪70年代初,村东头一片空旷地上,又新建了一个大舞台——露天,坐北向南,高两丈有余,宽约十丈,红砖砌成,与乡政府和大明寺为邻,交通也方便。演出场地和观众席都比原来的大戏台要大许多。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还是逊色不少。大舞台建成后,村里爱好戏剧的年轻人又有了用武之地。每年春节或逢古会,村里的业余剧团便粉墨登场了。
这个大舞台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欢乐。记得大舞台竣工不久,正赶上1970年的“八一”建军节,解放军战友京剧团来为驻扎在当地的拉练部队进行慰问演出。为了体现“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军民鱼水情,决定在新建成的大舞台上演出一场大戏——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没有广播,也没有人专门通知,大舞台上锣鼓镲一响,台下万人齐聚,欢声雷动,掌声响彻云霄。地方领导、军队领导讲过话之后,现代京戏开演。演员们唱念做打,各种功夫很到家,舞台艺术效果更是空前绝后。台上演员策马扬鞭驰骋林海,让人感到大舞台气场巨大。台下观众看得如醉如痴,激情澎湃。台上台下气氛热烈,军民共庆建军节喜气洋洋。自此,露天大舞台名声远扬。
就是在这个大舞台上,我先后看过北京京剧院演的《沙家浜》《红灯记》,解放军战友京剧团的《智取威虎山》,省豫剧三团的《朝阳沟》《小二黑结婚》,洛阳豫剧团的《泪洒相思地》等一部部精彩大戏。老家人有着爱唱戏、好听戏的传统,每逢大舞台有戏,可是村里的大事,接闺女,叫女婿,七大姑八大姨都被请来。周边十里八村的也都赶来看戏。台上锣鼓喧天,台下人山人海。台上管乐齐鸣,台下人头攒动。戏台周围的平房上、墙头上、树杈上都是人。树枝被压断,掉到地上也不嫌疼,拍拍屁股,接着看戏。来得晚的,看不见的,想往前边挤,你挤他推,开始起哄一起拥挤。有的被挤掉下板凳,有的被挤出了戏场,前边的小孩被挤得爬到了戏台上。维持秩序的民兵,只好拿着长竹竿对着拥挤的地方一阵横扫。人们这才弯腰坐下,专心看戏。
待戏幕拉开,踏着鼓点,跟着伴奏,演员们粉墨登场,很快就把台下的观众带进戏里。演员们逼真的表演,绝美的扮相,清脆悦耳的唱腔,像磁铁般吸引着观众——演到精彩处,台下叫好声连天;演到悲苦处,台下泪眼婆娑,唏嘘抽泣声不绝于耳。人们的情绪随着剧情跌宕起伏。散戏了,回家的路上,人们还沉浸在戏里,边走边聊剧情和演技。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农村规划,大舞台也被拆得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崭新的二层楼房。一个时代的见证,一个老百姓喜怒哀乐的活动中心,如今成了我脑海中的记忆。
三
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村子里一帮爱唱戏的人又组织起来,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古轵豫剧一团、二团,消失了十几年的小剧团又火了起来。为了满足村民们的文化生活需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更好地享受到戏曲带来的欢乐,村两委专门斥资,钢架结构设计制作了一个可拆卸的流动戏台,供两个小剧团使用。
这个流动小戏台,开启了我市流动戏台的先河,在当时演艺市场轰动了很长一段时间,连市群艺馆的领导看后都赞叹不已。他们都没想到一个村子能对戏曲演出那么重视,舍得花钱为基层小剧团投资。这个流动小戏台还被市里的文艺戏曲调演征用了好多次。
有了流动小戏台,村里的小剧团,戏演到哪里,戏台就搭在哪里,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对戏曲艺术的欣赏。特别是村里几个喜欢戏曲的老人,自发为小剧团服务,剧团走到哪儿,就跟着服务到哪儿。不管是搭台还是拆台,他们从不计报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的两个小剧团,在这个流动小戏台上坚持演出十年之久,为村里的群众和周边村民送去了无尽的欢乐。
四
随着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流动小戏台已经不能满足大型演出活动的需求。村支两委顺应民意,于2010年请专人设计,按照能接待省级以上演出团体的舞台标准,在村西头文昌大道旁高标准建了一个大戏台,还特意请书法名家刘占江为大戏台题写了“古轵文华苑”五个大字。新的大戏台,不光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市、镇领导和专业人士的肯定,而且来演出的剧团也越来越多。河南豫剧二团戏剧名家李树建先生在这个戏台演出后赞叹不已,说从没见过乡下也有这么好的大戏台!他在这里主演了《清风亭》《程婴救孤》。鹤壁豫剧团金不换主演了《七品芝麻官》。小皇后豫剧团王红丽主演了《汉宫血泪》。山东豫剧团章兰主演了《三娘教子》,市豫剧团演了《狐猫换太子》,等等,当然不乏一些现代戏,如《乡村警官》《王屋山下的女人》。
更有意义的是,这里也成了传播精神文化的乐园和科普知识教育基地。重大活动和集会,都会在这里举行。特别是到了重阳节,村干部们都要把6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这里看上几场大戏,还定期在这里举行老寿星慰问金发放仪式,使老人们实实在在体会到党的温暖,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如今,独具匠心的大戏台耸立在村里中心地带,已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建筑。林立的楼房和葱绿的树林围绕着她,如众星拱月。阳光映照下的大舞台熠熠生辉。之后在这里精彩纷呈的演出也雄辩地佐证了大戏台的雍容华美,一个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在这里得到了延续。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台上演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大戏台,承载着历史,记录着文化,传递着亲情。王祠堂的古戏台是我童年的乐园,村东的大戏台给我留下无尽的欢乐,“古轵文华苑”承载着我多年的梦想。这些都是我内心深处的乡情故土,是我心中永不尘封的记忆。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老家大戏台的变迁,见证了农村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刘道敏)
责任编辑:薛芳芳
济源要闻2021-03-19
社会民生2021-03-19
济源要闻2021-03-18
济源要闻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