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王屋镇原庄村村民侯建立、侯士锋 脱贫摘帽后 踏上致富路

2020-10-22 11:48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

侯建立

侯士锋

  侯建立是个“炮筒子”,这在村里人尽皆知。

  他的小女儿患有溶血性贫血,需要常年到外地就医输液,之前家里盖房子还欠了外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4年,他被认定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不,暴脾气的侯建立又“发脾气”了,他不甘心,也不服气,“咱有手有脚,啥都能干,咋能当贫困户呢?”

  为了摘掉头顶上的“贫困帽”,心气高的侯建立铆足了劲儿。可当时,他所在的王屋镇原庄村还是个省级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蔬菜制种等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孩子小,外出打工不现实,侯建立想脱贫还是只能单靠家里的几亩薄地。

  转机出现在2015年。这一年,原庄村成了济源林业局的结对帮扶村,随之而来的,还有各项扶贫政策和技术指导。村里开始有了新变化,侯建立也跟着忙活起来了。

  村里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教种植技术,提升村民的种植水平。产量提高了,收入自然也就增加了。侯建立肯学愿做,又勤劳能干,地里的农作物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很快就有了起色。

  可这个“炮筒子”心里又有了小心思,“虽然脱了贫,可自己咋还和别人家差距这么大?”

  脾气一过,侯建立又开始摸索了。

  家门口草料资源丰富,他通过金融扶贫政策,贷了5万块钱作为启动资金,购置了几头牛,还修建了牛棚,开始发展养殖业;村里成立了林业专业合作社,他主动投了资金,和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成了社员,参与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并享受收益分红。此外,依托林业产业的发展优势,他还在自家的花椒树下,尝试种起了丹参、连翘,发展林下产业。

  慢慢的,村里人发现侯建立的脾气变好了。和人说话时,黝黑的脸上不但挂起了笑容,就连语气也温柔了。这不,村委成员换届的时候,这个曾经的“炮筒子”被村民们认可,成为了村里的村委委员。换了身份的侯建立抛掉坏脾气,有了新想法,“党的政策好,咱得努力向前跑,最重要的是带着村里人一起跑。”

  跟侯建立一样往前跑的,还有脱贫户侯士锋。和侯建立不一样,侯士锋一直是个“好脾气”,虽然妻子患有脑梗,就医花去了所有积蓄,家里因此致贫,但侯士峰并不抱怨,一直都很努力。

  夏日的午后,天气闷热干燥,连知了的叫声也安静了许多。可这个点,侯士锋已经在丹参地里忙活好久了。“岭上的土地本就不耐旱,现在种了丹参,这可是特别耐旱的,一年多少下点雨它就长得好,而且还便于管理。你看上面种花椒,下面种丹参,收益一点也不低。村里支持我们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值!”今年已经58岁的侯士锋个头不高,憨厚淳朴,跟记者说话时,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

  大家说侯士锋是个大忙人,一年四季都忙。最忙的当属管理地里的庄稼,他一人承包了10亩地,白菜、萝卜、小辣椒、甘蓝、连翘等样样都需要打理。地里不忙时,他就到村里的扶贫产业苗木繁育基地或者黄甘李、山楂等采摘园里帮忙做些零活。与此同时,他还有公益岗,是镇村公益林的护林员。生活的艰难没有将他打垮,反而塑造了他不屈的性格。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如今村里的第七居民组组长,侯士锋的身份变了,可他积极向上的心劲儿始终没变。

  侯士锋说,一直在变化的是原庄村。以前村里是典型的脏乱差,如今村庄洁净秀美,处处皆景,还被评为省级“森林乡村”。环境美了,产业发展起来了,集体经济的钱袋子“鼓了”,也更增强了群众干事创业、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金山终有挖尽时,绿水青山将永续。行走在被绿色包围的原庄村内,听着耳边传来的鸟鸣声,看着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果园菜园,脑海里,驻村第一书记王双牛对原庄村未来的畅想浮现在眼前:房前屋后有花有果,山岭地区全部是精品的果树采摘园,八方游客不请自来,村民个个致富奔小康。

  仔细听,王屋山下,美丽的原庄村正在奏响一曲绿色发展之歌。(记者 刘永芳 文/图)

责任编辑:薛芳芳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