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白涧村的美丽变身

2019-06-17来源: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贾迪

“太行之下清且浅,一水盘桓纡山转。千峰万壑不可数,异草幽花几曾见。……”唐代诗人韩愈曾到白涧村游览,并留下了《题西白涧》的佳作,使之成为文人墨客的寻梦之地。6月9日,记者走进白涧村,了解其发展历程。

老村:“一村煤灰半村土”,环境恶化,影响村民生产生活

“穷山恶水白涧村,多见石头少见人,烧黄蒿燎圪针,有女不嫁白涧村……”这首民谣折射出以前白涧村村民的无奈与失望。

白涧村当时有4个自然村、10个居民组、408户1620口人、1500 亩耕地。白涧村煤炭资源丰富,曾拥有 4 个煤矿。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地下随便挖个洞,都能采出煤来。”

白涧村依煤炭资源而兴、靠煤炭资源发展。然而,持续 34 年的煤炭开采,给这个村庄留下严重的生态“疮疤”,造成了1150亩采煤塌陷地,影响村民生产生活。

灰蒙蒙的天、坑坑洼洼的路面、浑浊的水,是该村老一辈人记忆中的景象。“小时候,家里人均还有1亩地,成家时只剩下人均0.5亩地可种了。”今年56岁的村民赵小群告诉记者,眼看着土地一点点塌陷下去,眼看着塌陷地积雨成塘,村民们心急如焚。

有着58年党龄的李凤全,曾担任23年村干部,回忆起老村的生活环境,禁不住潸然泪下。他说,当时村民们都很穷,住着低矮的土房,吃着山沟里挑来的水。村里没有统一规划,路是狭窄弯曲的土路,街上污水横流。

迁村:重新选址建家园,改善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痛定思痛。1998年,白涧村支村两委研究决定重选新址,实施整村搬迁,彻底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消息传来,村民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充满期待。

说了算,定了干。该村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多次研究、考察、征求群众意见,坚持整村搬迁,分批实施的原则,进行有序推进。“选址、规划、设计、建房,都充分尊重民意。”李凤全介绍,历时10年,不仅村民全部搬到新村,教育、医疗、饮水、用电、道路、通讯等设施也配套到位。

村民搬走后,如何开发利用老村成为摆在该村班子成员面前的又一课题。经过反复研讨,2009年,村里组织机械将破旧房屋推平,进行建筑垃圾清理,生态修复治理,规划建设130余亩工业园区,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曾经的塌陷区,已被绿荫覆盖,深深浅浅的“疮疤”也被修复,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考察、洽谈、投资、兴业。“好的营商环境,是客商的首选。”该村前任党支部书记谭国胜说,村里先后引来了3家企业,于 2012 年分别建成投产,吸纳百余名村民就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新貌:刷新“颜值”,提升“内涵”,实现“一村青翠半村景”

漫步在白涧村的大街小巷,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颇具诗意的小桥流水,竞相开放的各种鲜花,令人心旷神怡。一面面以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文明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的文化墙,让人耳目一新。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田园美景图徐徐展开。一路走来,村民们向记者讲述村里的变化,幸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搬迁后的白涧村,地处太行山脚下,沁、蟒两河交汇之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集山水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于一体,是一处体验极佳的旅游休闲胜地。特别是蟒河水库的建成投用,更为这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3 年,白涧村被确定为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目前,全村辖 3 个自然村、10 个居民组,有 429 户 1660人。

良好的区位优势,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使白涧人看到了发展希望。该村党支部书记谭建平介绍,村里争取上级补助资金600余万元,新修村级道路800米,完成污水集中处理系统、文化广场等工程项目,率先在全市进行改水改厕工程等。村史馆、篮球场、文化舞台正在紧张建设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面子美还要里子美,不仅宜居更要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谭建平说,目前,村里发展葡萄60余亩、薄皮核桃150余亩,村民自办农家乐9个,接待床位100余个。

环境改善了,村庄变美了,产业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更足了。“我们正在谋划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水产养殖项目,打造水上游乐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谈及今后发展,谭建平信心满满。(济源日报记者 张佩佩)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