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为有源头活水来!济源市第三水厂项目是这样建设的

2019-01-1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1月13日,记者站在河口村水库大坝上,只见引沁济蟒总干渠如一条玉带缠绕在大坝一端的半山腰。引沁济蟒工程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济源、孟县(今孟州市)两县人民自力更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的伟大创举。引沁济蟒总干渠长达120公里,灌溉土地面积达40万亩,在灌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河口村水库大坝外,另有一条穿行于地下的“人工河”。这条“人工河”虽然不同于引沁济蟒渠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但同样是济源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生动实践。这就是第三水厂供水管道。

  民生工程为民生

  20.7公里,对于一个点和另一个点来说,可能不算多远的距离。

  20.7公里,对于河口村水库和第三水厂来说,却是一条“生命线”的长度。这一由PCCP混凝土钢套筒管道铺就的“生命线”,让河口村水库的水汩汩流向第三水厂,流进济源千家万户。

  随着产业的集聚和人员的集中,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于长年开采地下水资源,深层地下水采补失衡,地面沉降、地下漏斗等问题逐步显现。如何在节约地下水资源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答案就是利用地表水资源。而第三水厂项目就是将优质的地表水输入千家万户,从而渐次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

  第三水厂项目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98亿元,占地面积107.19亩,设计供水能力为15万吨/日。

  供水管道建设工程是第三水厂项目的重点工程。该工程采取地下全埋的形式,不占用地表土地资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供水管道经河口泵站沿渠马线、西二环至水厂,总长20.7公里,采用DN1400、DN1200、DN1000的PCCP混凝土钢套筒管道,隔段穿地敷设。

  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克服土地协调难、施工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用心设计,精益求精,确保了工程质量。市住建局有关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调研,协调解决阻工等问题。机械、人员交叉施工,加快进度,确保了联动调试工作如期启动。

  民心工程暖民心

  2018年11月18日,当第一股水从第三水厂搅拌池的入口涌上来时,现场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像在庆祝新生儿的降临。当日,第三水厂供水前的最后环节——联动调试工作正式启动。

  在河口村水库,记者看到清凌凌的水从发电尾水池涌出来,通过渠道、管道流向四面八方。第三水厂项目办技术人员韩兵指着几处井塔说:“那些就是供水管道经过的地方。水经过河口泵站加压后流向水厂。”

  技术人员薛奋飞在联动调试的一个月时间里,和两名同事日夜驻守在河口泵站,查看泵站的运行情况。“当时,泵站的围墙还没建起来,夜里气温尤其低,一个人值班是既冷又害怕。但一想到为了联动调试工作顺利进行,再多困难都要克服。”薛奋飞说。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试,2018年12月20日,河南省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济源监测站对到达厂区的水进行了常规9项和42项水质监测。监测结果为全部合格。”第三水厂项目办主任赵玲对记者说。

  我市原有的第一水厂、第二水厂的供水能力加起来为8万吨/日。水源地有2个,分别为小庄(青多)地下水井群和柴庄地下水井群。水源水质略偏硬。

  “两个水厂的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城市供水压力越来越大。第三水厂的建成投用,将彻底消除这一发展瓶颈。”济源北控制水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冷国华说。

  好水须好源。作为地表水,河口村水库的水质究竟如何?河口村水库管理局工程管理科科长建剑波自豪地说:“目前,河南省只有两座水库的水质达到了Ⅰ类标准,河口村水库就是其中之一。河口村水库总库容为3.17亿立方米,第三水厂的年处理水能力为5475万立方米,按照目前水库的蓄水量,供第三水厂的水量完全没问题。”

  在第三水厂厂区,韩兵带领记者参观了进水流量机房、折板絮凝池、配水井、反应沉淀池、气水反冲滤池、清水池、加压泵房、加药间、加氯间、高低压配电室等。“第三水厂项目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为了让百姓安心、放心,第三水厂采用‘常规处理+预处理+深度处理’的制水工艺,产出的饮用水卫生安全。”韩兵说。

  对于不久后将会用上第三水厂的自来水,承留镇西官桥村村民盖贵生颇为期待。“我们村现在吃的是地下水,每天只供水3个小时。用上第三水厂的自来水后,我们就和城里人一样了,既方便也安心。”盖贵生说。(记者 王鸿斐)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