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济源匠人赵年诚:刀篆为字 意刻在心

2018-12-12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赵年诚

  篆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篆刻这一古老艺术。 ——赵年诚

  古人云:“拈笔古心生篆刻,引觞夹气上云空。”篆刻是把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用以制作印章的艺术。它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在济源,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坚持篆刻20余年,创作出不计其数的篆刻作品。12月10日,记者在北海街道小韩庄居委会的一座老房子里见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名叫赵年诚,今年80岁,虽头发花白、门牙掉落,但依旧精神矍铄,刻起印章来的专注神情令人动容。

  拿起篆刻刀

  赵年诚自幼酷爱书画。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他从小就习练出一身书法“童子功”。“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都练毛笔字。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一页小楷,一页大楷。小学毕业后,我的楷体也练得差不多了。我也是从那时起对书法感兴趣的。”赵年诚说。1958年,正在读高三的赵年诚被学校保送读大学。毕业后,他就参加工作了,从事化学工业的研究。由于在岗时工作繁忙,赵年诚只好把心爱的书法搁置一边。直到1998年退休以后,他才“旧情复发”,重新提起毛笔,学习书写篆体。

  赵年诚因书写篆书而迷上了篆刻。“要会刻,得先会写。”赵年诚说。在他看来,篆刻与篆书是紧密相连的。书法是篆刻的前提,篆刻是书法的继续。因此,懂书法,对刻好印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那以后,赵年诚每天都要练习几个小时的书法。

  为了熟记每一个字的篆书写法,赵年诚用了一种“笨方法”——抄字典。“我退休的时候都快60了,记性也不如年轻人,所以想了这么个办法。”赵年诚说。他从书店买来了《中国篆书大字典》,用铅笔在旧本子的背面一遍又一遍地抄字典里的每一个篆字,直到记牢为止。说着,赵年诚拿出了一大摞旧本子。只见,泛黄的纸上写满了铅笔字。这些都是他努力的见证。“篆刻不是一天就能练好的。20多年的功夫全在这里边了。”赵年诚笑着说。

  赵年诚书案下的角落里放着一个落满灰尘的大纸箱。记者很好奇,便向赵年诚询问纸箱里放的是什么东西,却得到一个令人吃惊的答案。当他打开纸箱,掀开纸箱里的塑料袋后,许多四面皆为方形的石膏块出现在记者眼前。它们大小不一。每一个石膏块的底部都有红色的“章印”。赵年诚说,这些都是他练习篆刻时留下来的。

  “为了练习篆刻,我从市场上用低价买来了石膏粉,准备用石膏粉做成大小不同的石膏块。硬度适中的石膏块刚好可以用来篆刻。”赵年诚说。这样练习篆刻不用担心刻坏石料,比较省钱。后来,赵年诚在与同行交流时,又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他们。

  练习篆刻一年后,赵年诚参加了一次刻章比赛。“我当时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的,主要是想和别的篆刻师交流一下,没想到最后得了第二名。”赵年诚说。那次比赛给了他很大鼓励,也让他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铁笔写春秋

  “篆刻用材以石质材料为主。因为石质印材柔、脆、腻,硬度适中,易于受刀,并带有特别的金石韵味。因此,人们常说‘金石篆刻’。”说起与篆刻相关的知识,赵年诚滔滔不绝。

  “篆刻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艺术。要想做好篆刻,书法、绘画、设计、镌刻等必须样样精通。”赵年诚说,做篆刻,决不能怕辛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刚开始篆刻,我费了很大劲儿。记字、写反字是基础,最重要的是实践。真正拿刀刻的时候,我老是掌握不好运刀的力度,一不留神就跑刀了,把本来不该刻掉的也给刻掉了。”赵年诚说。刻错一次,他就知道下一次该刻几毫米、刻到哪里了。

  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赵年诚用的两把刻刀是他在最初学篆刻时用不锈钢焊条做的。“不锈钢焊条很软,用它制成的刻刀很容易折断。为了增强它的硬度,我就把它放在石头上敲一敲、磨一磨。这样,它就变得更坚硬了,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赵年诚说。与篆刻相伴20年,赵年诚仍旧只有两把刻刀。无论是拇指大的微雕,还是定制的印章;无论是极细的线条,还是粗犷的笔画,赵年诚都是用这两把刻刀做出来的。赵年诚说,只要这两把刀不坏,他就会一直用下去。

  坚持手刻、坚持创新,是赵年诚不变的艺术追求。赵年诚介绍,篆刻印章的工艺过程主要包括打磨印石、印稿设计、操刀治印、修改调整等。

  “篆刻一枚印章,首先要准备好石料,打磨印章石,就是在玻璃上放一张砂布,把印章石要印的那一面磨光滑。”赵年诚说,“光滑的印面是篆刻的前提。接着,是初刻。根据印上所起的稿子,先统刻一遍,把握每个字的造型和气势。”20年前,赵年诚在初刻时,习惯把写好的稿子反过来贴在印章上,以临摹的方法来刻。“这样有个缺点,就是刻着刻着纸就烂了,还得重新再贴。因此,最好的方法还是熟记要刻的字。”赵年诚说。

  赵年诚介绍,初刻后,要用拓色蘸墨将印文上墨,使文字清晰可辨,然后根据要求进一步加工细刻,成为精刻。精刻是一枚印章成败的关键,必须精心弄刀。最后是艺术加工。对印文和印边进行处理,是篆刻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一枚印章艺术价值的高低,篆刻家的艺术修养水平,都能从艺术加工中体现出来。

  如今,赵年诚不需要初稿就能刻印章。

  传承老手艺

  在赵年诚的工作室里,随处可见与篆书篆刻相关的书籍。仅篆书字典,他就有10本。赵年诚翻开其中一本字典,里面夹着十几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他的篆刻作品。

  “自从我的篆刻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后,很多书画界的朋友和对篆刻感兴趣的朋友会让我帮他们刻印章。”赵年诚说。在这些照片中,一幅带图案的作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赵年诚告诉记者,这是他十多年前为济源本地的一位书画家刻的印章。记者看到,印章的印面呈椭圆形,中间是对称分布的四个大字“祥云居士”。为了与“祥云”呼应,赵年诚在外圈设计了云的图案。他说,印章上“祥云居士”的“云”是小篆,外边一圈花纹是在“云”的篆体写法上做了变形。这样简单的设计使整个印章看起来既美观又别具一格。

  赵年诚认为,篆刻的章法贵在气、势、情、韵皆备,而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不管字数多少、形状怎样,只有做到虚、实、疏、密相得益彰,才能使印章‘和谐’。”赵年诚说。章法要做到新颖独特,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个人风貌。这是值得他花一辈子的心血去努力追求的。

  篆刻是一种文化传承。这是赵年诚一直坚持的理念。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学习篆刻,赵年诚无偿在美术培训班给学生讲授篆刻知识。“大约在三四年前,一个朋友邀请我去他的美术培训班讲课。我觉得年轻人学习传统艺术是件好事,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所以就去了。”赵年诚说。除了培训班,赵年诚也在市老干部大学的书法班讲课,与同龄人共享书法篆刻之美。

  “篆书是中国书法最初的艺术形态,也是书法五体中的一个书体。如今,练习篆体并能写好篆体的人并不多。而赵年诚先生的篆书艺术在济源市书法界撑出了一片天,耕耘出一处景。”好友王宗吉在赵年诚今年出版的《赵年诚篆书选》中为他写了序言。在好友王宗吉眼中,赵年诚为人谦和,做事认真,有求必应,从不计较私利。不管谁找上门来请赵年诚写字篆刻,他从不拒绝。

  两年前,书法爱好者胡小燕通过朋友了解到赵年诚篆书写得好,便上门请教。胡小燕拜托赵年诚写了两幅字,装裱后回家挂了起来。之后,胡小燕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到赵年诚那里学写篆书。“她一有空就来找我写字。我会给她指导。她还说以后要跟着我学篆刻呢。”赵年诚笑着说。

  多年来,凭借扎实的功力,赵年诚的篆刻、篆书作品多次在全国和省市书画赛中获奖。他的佳作曾被《书法学报》选登,还被编入《中华书画名家精品收藏大典》。面对荣誉,赵年诚说:“篆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篆刻这一古老艺术。”(文/记者 李珊珊 图/记者 李浩)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