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网济源网

市法律援助中心:让法律阳光照亮群众心田

2018-10-09来源:济源日报责任编辑:何岛

10月8日上午9点,市法律援助中心服务大厅里人头攒动,大厅内各个窗口的工作人员都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大厅内设有12348法律咨询、申请受理、审查审核、监督投诉等窗口以及私密室等功能区。

在12348法律咨询窗口,值班律师杨宁正在为来访群众耐心解答法律问题;在申请受理窗口,工作人员董林洁正在为群众办理法律援助事项;在审查审核窗口,中心副主任陈卫正在审核法律援助案件卷宗。

法律援助是一项扶贫助弱、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公益事业。近年来,市法律援助中心不断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量,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拓宽法律援助范围,延伸服务触角,使法律的阳光照亮群众的心田。

法律维权见希望

“谢谢你们!我原本已经走投无路了,是你们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记者闻声望去,看到一名中年妇女眼含泪花,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表示感谢。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这名妇女是李某,家住济源深山区,曾长期遭受家暴,但迫于丈夫的威胁,一直不敢提离婚。村法律援助联络员得知后,当即向市法律援助中心反映。中心主任程志强几次奔波数十公里深入李某所在村了解情况,得知其家庭确实困难,丈夫游手好闲、经常酗酒,甚至酒后暴打李某。李某身心遭受重创,苦不堪言。

了解到李某的不幸遭遇后,程志强为其讲解妇女权益保护相关法律知识,鼓励她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当即要求随行工作人员,简化程序速办此案件。今年6月15日,市法律援助中心为李某指派了援助律师,帮她打官司维权。9月8日,法院判决离婚。李某打赢了官司,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特地前来感谢。

援助对象更广泛

听到李某的不幸遭遇和市法律援助中心的成功援助后,记者禁不住问:“市法律援助中心是怎么实施援助的?”

“为了让法律援助的阳光温暖到每一位需要关心、帮助的援助对象,让每位老百姓都能打得起官司。我中心通过降低援助门槛、拓宽援助范围,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服务“零距离”,织就援助网络等方式,不断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量,树立起了行业‘品牌’,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在业内声名鹊起。”程志强说。

据了解,我市法律援助对象从最初的困难群众、低保人群扩大到所有月收入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标准1720元/月的人群。此外,我市全面放开案件受理范围,把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帮助困难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我市在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实现军人军属法律援助全覆盖和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全覆盖。

法律服务零距离

“你好!这里是12348法律援助热线。请问您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能帮助您吗?”这温暖清脆的声音将记者的注意力顿时吸引了过去。程志强笑着说:“在这里,工作人员常常会接起电话这样询问。这就是线上线下结合,实现服务‘零距离’。”

原来,为进一步实现法律援助便民化,让群众“零距离”获得法律援助,该中心充分利用12348法律援助线上服务平台,确保平台有人24小时不间断值班,随时解答群众咨询。

截至目前,今年市法律援助中心共免费提供法律咨询6700人次,其中来电咨询2320人次,接待来访4380人次,挽回经济损失4000余万元,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硕果累累铸辉煌

法律援助网络的大小,关乎法律援助资源能否辐射到更多困难群众。近年来,市法律援助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织就援助网络,将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同时积极推行“互联网+法律援助”模式,切实做到公共法律服务“在身边”“零距离”,打通法律援助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维权,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半天的采访,让记者由衷地感受到了市法律援助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锐意创新、辛勤耕耘。该中心墙壁上高悬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第四届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第一届全国敬老文明号”“河南省优秀法律援助中心”等荣誉牌匾格外醒目。济源市已经真正将法律援助这项“民生工程”办成了“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记者 牛曦阳)

(原标题:让法律阳光照亮群众心田——探访市法律援助中心)

视频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