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跨越 新贡献】阳光兔业:从家庭养殖到“扬帆出海”

关注济源网微信
阳光兔业深耕兔业发展30余年,始终坚持诚信共赢、创新发展理念,将“小兔子”做成了贯通全球市场的大产业,一步步成长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唯一的肉兔产业化集群和肉兔产业化联合体核心企业,创建了济源特色肉兔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肉兔饲养繁育基地,业务辐射国内外市场。
全链布局 铸就产业航母
阳光兔业的发展史,是一部深耕主业的奋斗史。近年来,阳光兔业带动济源年出栏种兔98万套、商品兔300万只,形成了集良种繁育、商品兔产销、饲料生产、屠宰出口、食品加工、有机肥生产、生物科研、兔文化餐饮于一体的兔业全产业链。
成功的背后,是强大的全产业链支撑。阳光兔业在承留镇、坡头镇建成两大饲养繁育基地和有机肥厂,并规划实施商品兔楼房养殖项目,着力打造“兔业小镇”;在玉泉产业园集中建设了饲料厂、屠宰厂和食品厂,产品有10余类100多个品种,业务辐射国内外市场。
科技赋能 树立品质标杆
“这是兔子的‘身份证’。”在南山森林公园的养殖基地,阳光兔业总经理段文涛指着兔子耳朵上的标识介绍:“上面标有配种日期、出生时间和编码。无论兔子卖到哪里,都能追溯到源头。”这个细节,正是阳光兔业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的缩影。
阳光兔业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法国克里莫集团等开展战略合作,搭建了国家兔产业体系济源综合试验站、河南省肉兔繁育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该公司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省级科学技术成果、河南省地方标准等100余项,其主持研究的“肉兔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成果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旗下“伊啦”兔肉品牌成功入选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为产业化发展树立了更高的品质标杆。
联农带农 践行富民初心
“从阳光兔业买的种兔和饲料,技术方面公司定期辅导,还帮着销售。”承留镇卫佛安村养殖户李小伟笑容满面地算起了“致富账”:他投资20万元建场,饲养1000只母兔,年出栏商品兔35000只,每只净利润约10元,年收益可达35万元。
李小伟的故事并非个例。阳光兔业始终以兴企富农为己任,持续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累计发展养殖场户2000余户,带动数以万计的群众就业增收;通过产业园扶贫、集体经济组织参股等创新模式,助力济源30余个村集体稳定增收。目前,阳光兔业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已在湖南、重庆、陕西、新疆等地成功复制,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践行者”。
“扬帆出海” 闯出“国际范儿”
在位于玉泉特色产业园的济源市阳光食品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只只生鲜整兔在133米长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快速流转、封装下线,即将奔赴远在欧美国家的餐桌。
国际市场虽诱人,门槛却极高。“主要得益于济源海关护航,产品才成功‘出海’。”阳光兔业董事长段天奎感慨道。
为了突破出口瓶颈,阳光兔业坚持顶层规划,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了一座年屠宰量达500万只的现代化屠宰加工厂。该厂区于2023年6月投产,拥有先进的兔屠宰分割生产线和配套冷链设施,日速冻能力50吨,冷藏储量500吨。正是凭借过硬的实力,阳光兔业在2025年相继获得欧盟IFS、美国FDA注册,成为河南省首家通过欧盟官方注册的兔肉出口企业。今年以来,阳光兔业已向美国、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出口兔肉近100吨,创汇近300万元,实现了从“间接出口”到“直接出口”的关键跨越。
谈及未来发展思路,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将聚焦“后端驱动”战略,以食品加工、产品出口、生物实验等高附加值环节带动前端良性循环。一方面,大力推进“兔业小镇”产业融合项目,配套智能化屠宰加工线提升产能;另一方面,在巩固欧洲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力争3至5年内出口创汇突破1.5亿元,打造济源农业开放发展的新标杆。
阳光兔业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企业的创业史,更是一部承载社会责任、带动农民共富的担当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只充满活力的“阳光兔”,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上,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 张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