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古树下的时光流转

2025-10-16 09:44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我的母校济源第四中学,曾在大明寺里。1971年到1973年,我在这里读完了高中学业。两年的高中生活,让我对母校有了深厚的感情,也让我对大明寺有着深刻的记忆,尤其校园内那棵有着两千多年树龄的娑罗树,更是让我难以忘怀。

  母校建校八十年之际,我又一次来到母校,站在这棵古树下,感慨万千。

  树冠如华盖,枝叶如巨伞,蓊蓊郁郁的绿意几乎庇护着整个院落。粗壮的树干需数人合抱,树皮皴裂如老人手上的皱纹,每一道缝隙里都藏着岁月的故事。

  秋阳杲杲,树影婆娑,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七瓣叶子,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点。微风拂过,层层叠叠的叶片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往事。

  站在树下,抬头便能望见被它枝叶掩映着的中佛殿。这座建于元代早期的殿宇,是河南省现存最高的四座元代木构建筑。20世纪70年代我在此求学时,中佛殿是学校的图书馆,那时候也叫资料室。殿前的平台,是学校宣传队表演的舞台。当时,我是学校文艺宣传队队员,曾在郑秀英老师的编排下,扮演过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中的胡传魁,在此登台演出。古树下就是当时学校的集会场地。在这里,我聆听过袁家花校长的讲话,见证了同学们的风华正茂……

  触摸这棵千年古树,最震撼我的不是树的雄伟,而是它散发的那种沉静的力量。它不言不语,却让所有走到它面前的人不自觉地心如止水。

  斜倚着粗壮的树干,闭上眼睛,试图感受千年时光的流转。这棵树见证了多少沧桑巨变。明清以来,大明寺屡经修葺,树始终屹立不倒。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人们对智慧与觉悟的向往。

  当年在这里求学的情景,在树下那段短暂的快乐时光,唤起心中那份美好记忆:曾几何时,课余闲暇,同学们总会不约而同地聚在古树下,春观花开,夏听蝉鸣,秋赏明月,冬觅雪趣,读书,也读人生,让学习更加轻松更加美好,把那段黄金岁月,点点滴滴都藏在了古树的年轮里。

  多少年来,树下的石阶与砖块已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映照着来来往往的身影。我想象着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对,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想象着寻常百姓在这里祈福祈愿……而这棵古树,面对不同时空,始终以同样的姿态,静观着世间悲欢离合。

  记得不久前,我同几位文友欢聚,一位文友诗兴大发,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从山外来,到山里去,向山外走。犹如山庄那一片犁铧,它曾经土里来,惯常湮没于泥土的藩篱。而今,它沐浴着秋、雨、虫、草,万般皆若的漂洗,兀自安歇于月光之下,幽幽的铧面映射着:山如眉黛,万物静辉。”

  由此,我联想到这棵古树,它不也是如此吗?它根植于这片土地,历经风雨洗礼,却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在树下静坐的时光里,我的思绪飘得很远。我想起那些散落的碑刻——元代的《大明恩公勤德之碑》,记录着这座古寺的历史;想起大殿梁架上色彩绚丽的彩画,想起山门前那对历经风霜的石狮……

  这不仅仅是一棵古树,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和我曾经的母校一样,都是时间的见证者,承载着记忆,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古树的枝叶上,泛起温暖的光泽。我即将离开,但我知道,这棵千年古树还会继续站立在这里,迎接下一个春天,见证下一个千年。起身前,我将刚才拾起的那片叶子小心翼翼地夹进随身携带的书里。恍然,耳畔飘来这样的话:“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带走一片叶子,可树上的叶子从来不见少过。”

  步出山门,回望那渐行渐远的树影,我突然明白了何为“永恒”。非是不变,而是在时光的长河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守,如这古树一般,春来发芽,秋至落叶,顺应自然,安住当下。(刘道敏)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