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 | 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三重“心”举措守护全民心理健康
关注济源网微信
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活动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当前,精神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成人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达16.6%,青少年群体中每100人就有6人受抑郁症困扰,而规范治疗率仅9.5%。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通过普及科学知识、下乡宣讲、社区义诊三维发力,将专业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为市民的“心”健康保驾护航。
正视“心”数据 精神健康问题离我们并不远
精神障碍并非“小众疾病”,其影响已覆盖各年龄层群体。从全国数据来看,精神障碍患者已超1亿人,其中重症患者达1600万,且儿童青少年已成为患病上升最快的群体。结合济源情况,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与压力增大,儿童青少年学业焦虑、成年人职场压力、老年人孤独抑郁等问题日益凸显,精神卫生服务需求持续增长,这也是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强化服务供给的核心动因。
值得警惕的是,精神问题往往存在“隐匿性”。许多人将持续情绪低落归为“矫情”,把儿童频繁哭闹当作“叛逆”,将反复出现的躯体不适归咎于“体质差”,实则可能是心理发出的预警信号。据临床数据显示,约半数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如胃肠道不适、头昏头痛、全身慢性疼痛等。如反复检查却无明显躯体病变,需警惕心理因素作祟。
普及“心”常识 这些知识能帮你防患未然
常见精神障碍的核心识别
1.抑郁症:情绪的“寒冬”
核心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原本热爱的事物再也无法激起兴趣,还常伴随睡眠障碍(如早醒)、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念头。它并非“意志力薄弱”,而是遗传、神经递质失衡、长期压力等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如同感冒一样需要科学干预。
2.焦虑症:情绪的“过山车”
以无明确对象的过度担忧、紧张恐惧为特征,常伴有心悸、出汗、呼吸急促、肌肉紧张等躯体反应,严重时可能突发“惊恐发作”,出现强烈恐惧与濒死感。完美主义性格、长期压力或重大应激事件都可能诱发,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对改善症状效果显著。
3.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除情绪低落、焦虑外,还可能表现为学业下滑、社交回避、沉迷电子产品、对抗父母等行为异常。家长需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简单归因于“叛逆”,及时沟通引导。
科学应对的三大原则
自我调节先发力: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运动(如快走、慢跑)、主动向亲友倾诉,能有效缓解轻度情绪困扰,为心理“充电”。
专业求助不犹豫:当自我调节无效,且症状影响工作、学习、生活时,需及时到精神卫生机构就诊。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或规范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情。
消除偏见多支持:精神障碍可防可治,患者不应被贴“不正常”标签。家人朋友的倾听、理解与鼓励,是康复路上的重要力量。
下沉“心”服务 从田间地头到社区广场
下乡宣讲:把“心”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9月中旬起,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由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宣讲队,陆续走进轵城、思礼、王屋等镇,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多的特点,重点讲解“孤独情绪调节法”;结合家长关心的话题,科普“儿童心理发育规律”;现场解读精神疾病医保报销政策,消除患者就医顾虑。截至目前,已发放科普手册500余份,解答关于失眠、家庭矛盾等咨询200余人次,让心理健康理念扎根乡村。
社区义诊:“心”关怀就在家门口
10月10日上午8:30~10:30,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在沁园街道廖坞社区服务站开展义诊活动,把专业服务送到家门口。活动内容包括:精神科医生现场问诊,针对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常见问题提供诊疗建议;免费测量血压80余人次,发放心理健康宣传科普手册100余份,有效普及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知识。
守护心理健康,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将持续推进服务下沉,用专业与温暖筑牢全民心理健康防线。若需咨询帮助,可拨打服务热线:0391-68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