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国内 > 正文

育儿补贴尚未到账 母婴用品已涨声响起?

2025-08-26 10:48:12来源:新华社责任编辑:陈亚楠

  近期,旨在用“真金白银”缓解家庭养育压力的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发布。然而,有新手父母反映,奶粉、纸尿裤等母婴用品近期“悄悄涨价”,部分产品涨幅“甚至不小”。另一边,有商家称仅少数品类价格略有波动,且涨价与育儿补贴政策出台并无关联。

  消费者、商家围绕涨价与否各执一词,真实情况如何?记者就此展开走访调查。

  补贴未至,涨价先行?

  “金领冠900克装的菁护和珍护,近两个月都涨了价。珍护从每罐200元涨到260元,菁护从每罐145元涨到190元。”武汉的韩女士告诉记者,她近日在一家母婴店选购奶粉,上午付款时,商家承诺次日调货到位,结果当天下午突然说要退款,并建议“加钱换新包装产品”,理由是“货源紧张”。

  此类情况并非个例。记者在一条“辟谣母婴产品涨价”的短视频评论区看到,多地的用户纷纷贴出购买记录“反辟谣”。用户“甜茶”称,“我们家娃用的尿不湿,之前实体店同规格卖750元,现在是800元”;用户“NH”说,“好奇金装小黑洞纸尿裤,之前一直每包120元左右,近期已经涨到180元了”……

  对于涨价传闻,部分商家予以否认。记者在武汉实地走访了3家母婴门店,店员均表示店内奶粉价格近2个月并无波动。在网购平台,某国产知名品牌客服告诉记者,官方从未主动调价,价格波动是因为平台促销活动结束,“优惠力度变化导致的”。

  “经销商因拿货渠道各不相同,定价容易出现分化。”一位行业内部人士透露,线上平台价格体系复杂,同一时段涨跌现象并存。巧合的是,此轮母婴用品调价时间与育儿补贴政策发布时段较为接近,难免引发公众联想。

  育儿补贴有被“收割”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直接上调标价外,母婴用品市场还存在几种常见的“隐性涨价”方式。

  “返利缩水,实付增高”,有消费者反映,某畅销奶粉此前扫码可返约20元红包,如今仅返2元左右,结算时付款变多;“活动结束,恢复原价”,不少商家以“促销截止”“品牌折扣取消”为由回调价格,导致消费者实际支出增加。“产品升级,新装提价”,部分企业借“更换包装”“优化配方”等名义停售旧款,推出定价更高的新品,间接推高消费成本。

  以奶粉为例,有家长算了一笔细账:未满周岁的婴幼儿每月要喝7到8罐奶粉,按每罐涨价40元计算,每月就会多出280至320元的花费,一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平均到每月为300元,在不计算其他支出的前提下,仅奶粉一项涨价就几乎用掉了大部分补贴。

  对于涨价传言,中部地区一家母婴洗护用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育儿补贴政策出台后,不排除个别厂家或经销商会通过囤货等方式“收割”政策红利。

  一位扎根行业多年的资深观察人士认为,目前部分品牌价格出现波动,未必与育儿补贴直接相关。他表示,当下母婴行业各品类竞争激烈,厂家若借育儿补贴发放契机去涨价,很可能得不偿失。

  强化监管,守好“补贴钱袋子”

  针对网传母婴产品涨价等情况,记者咨询了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处室。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暂未接到相关投诉或举报。“奶粉、纸尿裤等母婴产品的价格涨跌往往是市场自发行为,很难说其与国家育儿补贴政策落地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该工作人员说。

  贵州贵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泽超表示,判定母婴产品是否涨价,关键要看消费者购买记录,不宜轻信商家“调整促销策略”“市场过剩不会涨价”等单方面说辞。

  李泽超建议,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婴幼儿产品价格专项监测机制。对借政策之机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行为,应依法从严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