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青山着墨处 发展自成章——央视《绿水青山 中国答卷》专题纪录片来济拍摄侧记

2025-08-08 09:41:46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栏目组在冬凌草种植基地拍摄茶农采茶。(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供图)

栏目组在王屋山顶拍摄护林队员操纵无人机巡山的场景。(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供图)

导演了解实验操作流程。记者 赵鹏飞 摄

  8月7日清晨,雨过天晴,王屋山天坛峰顶,日出似火绚烂、云海如纱缥缈,好似油画般铺在天空之中,美不胜收。在这静谧山间,央视《绿水青山 中国答卷》栏目组一行扛着器材,踏着晨露开始了又一天的拍摄,这是栏目组在济拍摄的第10天。镜头之下,济源正徐徐铺展一幅生态与工业共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唯美画卷。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生态环境部联合推出20集大型纪录片《绿水青山 中国答卷》,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全国各地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和突出成就,生动诠释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济源,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的拍摄地城市,一段用镜头讲述生态故事的旅程由此展开。

  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徐衣显高度重视拍摄工作,在央视栏目组来济调研和拍摄阶段,两次主持召开工作座谈会,要求深入挖掘整理济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取得的优异成绩,充分展示济源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无限活力、巨大潜力,集中展现济源人民传承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奋勇争先团结奋斗的良好精神面貌,确保纪录片见山、见水、见林、见物,看产、看城、看人、看事,真正让节目逻辑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满,更具现实性、指导性、观赏性、传播性。

  据了解,本次纪录片主要围绕济源如何实现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齐头并进、互利共赢展开,分为“工业转型守护黄河水”“生态修复焕新生”“产城融合惠民生”三部分。20集纪录片预计8月中旬开始陆续在央视总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自拍摄工作启动以来,栏目组全身心投入,紧密规划拍摄进度。他们深入济源的各个角落,力求捕捉每一处能体现生态与发展和谐共生的精彩瞬间。

  作为黄河岸边兴起的传统工业城市,济源因工业而起,因工业而兴,工业企业的绿色转型成为栏目组的重点关注内容。

  在豫光集团再生铅闭合生产线项目现场,栏目组记录下废旧电池再生利用的全过程。这里被誉为“世界再生铅发展的中国样本”,从废旧金属的回收分类,到在先进设备中被重新冶炼成高纯度的金属,豫光集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理念。

  在济钢水处理中心,摄像师刘金梁听完技术人员讲解的最新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后,凝望着管道里经过净化后的工业废水,深深感慨,“这澄澈的水流里,每一滴清水穿过管道的声响,都是技术的突破和观念的觉醒,是企业肩上扛起的责任,也是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集体认同。”

  在万洋废旧电池拆解车间,栏目组将镜头对准废旧电池的“重生之旅”,把先进的“废旧铅酸蓄电池自动拆解—三连炉侧吹熔炼”工艺完美呈现,打破了大众对“回收处理”的传统印象,让大家直观感受到科技如何让“废弃物”焕发新生,也更加深刻理解了循环经济的价值。

  除了工业企业,济源独特的生态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也是拍摄的重要内容。

  在冬凌草种植基地,摄影师的镜头在清晨微光中耐心守候——叶片上露珠欲坠,折射出晶莹世界,茶农指尖轻捻嫩芽的动作充满敬意与珍重。当得知这些顽强草药竟在贫瘠石缝中扎下根来,成为护土固坡的“绿色卫士”,栏目组更惊叹于其“点石成绿”的生态智慧。

  摄像师王东明说:“冬凌草深扎的根系就像一张坚韧的网,牢牢锁住松散的土壤,不仅成了保护生态的屏障,更成了乡亲们的‘金叶子’,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济源丘陵上实现了完美融合。”

  镜头转向大峪镇的山坡上,在一道道山梁上,一排排鱼鳞坑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整齐排列,布满座座山头。栏目组攀上陡坡,记录下养护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维护、补植的身影,也将济源人民昔日在荒坡上挥汗如雨、垒砌坑穴、回填沃土开展绿化造林的创举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一坑一苗,荒山吐绿,这是济源人向脆弱土地要生态效益、锁住入黄泥沙的坚定昭示,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现代回响。”导演王文海在监视器前动情地说。

  在王屋山的密林深处,栏目组将一群现代“生态愚公”定格在镜头下。画面中,海拔1500米的山顶简易护林点内,王屋山护林员操作无人机升空开始一天的巡山,“陆空一体”的立体防护网不仅让守护的触角延伸到密林的每一个角落,还护住了这道关乎黄河命脉的绿色屏障。

  在承留镇大沟河村,随着摄像师的镜头转动,岸边花树掩映,水面波光粼粼,连同堤上散步的行人、嬉闹的孩童,都一一纳入画面中,像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缓缓铺展。镜头翻转,一旁28座梯级塘坝层层叠叠将泥沙缓慢沉淀,让清澈的河水穿村而过,滋养着沿岸的田野与人民,也让这条汇入黄河的支流,带着一方水土的温润与澄澈完成了它的旅程。岸边改造后的老屋也焕发新生,成为民宿客栈,讲述着时光与蜕变的故事。

  摄像师王智朝坦言:“大沟河村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像北方山区农村,它的建筑风格和各种设施都非常时尚,咖啡书屋、特色农产品展示直播间以及各种民宿,让人既能看到山村的质朴,又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便捷,仿佛闯进了一座藏在山坳里的时尚小镇。”

  然而,拍摄的过程远非诗情画意,栏目组在济源山水间踏出的是坚实的脚印。

  凌晨4时,五龙口猕猴区,他们披星戴月守候拍摄了太行猕猴这一特殊的“原住民”的日常生活状态;正午时分,济钢车间内,摄像师在热浪中扛着机器捕捉钢水奔流的壮美瞬间,汗水浸透衣背却浑然不觉;大沟河畔,为拍摄泥沙在水中沉淀细节,众人忍受蚊虫叮咬直至影像清晰呈现……几名摄像师在顶着高温连续拍摄数日后,仍咬牙坚持拍摄着一组又一组镜头;导演的声音在日复一日的调度中变得沙哑,却依然坚定地传递着指令。这些艰辛如同淬炼,最终熔铸成光影里每一帧的纯粹与分量。

  随着拍摄工作的逐步推进,栏目组对济源的生态环境感受愈发深刻。他们惊叹于这座城市在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的完美平衡,也被济源人民传承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念所打动。

  王文海表示:“济源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生动实践,将通过这部纪录片传递给全国观众,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借鉴,也将为《绿水青山 中国答卷》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青山作答,未来可期。央视镜头所记录的济源答卷深刻印证:绿水青山守护的是万物生灵的栖息地,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它滋养的,是如豫光、济钢、万洋、金马般蓬勃兴旺的绿色产业;它馈赠给百姓的,是门前秀美山川、屋后产业支撑的安康与富足。当荒山披绿衣,当浊流变清泉,当轰鸣的工厂与鸟鸣深涧同频共振——这便是绿水青山最深沉的回响: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业与生态共荣共兴、安居与乐业触手可及的壮美交响。济源的绿色答卷,正为伟大时代的高质量生态文明发展写下生动注脚。(记者 黄一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