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基层一线 > 局委新闻 > 正文

顶烈日、冒酷暑,他们坚守一线——南山林场退伍军人护林员的“八一”坚守

2025-08-01 16:42:23来源:济源网责任编辑:许丹丹

  他们,曾经身披戎装保家卫国;他们,今天身处深山守护森林;他们,在戍边的战场冲锋陷阵;他们,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勇往直前。他们是国有南山林场护林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一建军节当天,当全国各地的现役、转业、退伍军人以各种方式庆祝节日时,南山林场的这群退伍军人们,却因职责所在依然坚守在护林防火一线。他们用脚步丈量山林,用汗水浇灌责任,以军人独有的坚守,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让我们走进他们,感受那份永不褪色的军人情怀。

  卢涛,今年45岁,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南山林场副场长,分管着办公室和大沟河林区管理中心。

  2001年,他来到林业局,从此与济源大山结下不解之缘,一守就是25年。这25年里,他始终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办公室的繁杂事务要日清日结,林区的防火巡查要步步到位。大沟河林区地形复杂、植被茂密,防火压力巨大。每到关键期,他总是带领队员钻进密不透风的林子。8月的烈日下,迷彩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盐渍在后背结出白霜;寒风中,他的身影依然挺拔。他常说:“军人的使命就是守护,以前守护国家,现在守护这片绿水青山,责任同样重大。”

image.png

  冯学雷,今年41岁,党支部书记,退伍军人,黄楝树林区管理中心主任,管护着5.5万多亩林地。

  2018年初到黄楝树时,同为退役军人的张戈带着他巡山,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大”,6万多亩林地,没路、没信号,全靠做标记认路,走一遍要整整半个月。如今,他成了新队员的“领路人”。八一节当天,他和队员们正背着行囊往深山护林点走,背包里除了干粮,还有几瓶冰镇绿豆汤——是家属们一早送来的节日“惊喜”。“山里信号差,家属们总说‘平安就好’”,他擦了擦汗,指着远处的山头,“老兵们教我的,守山就是守家,节日在这儿过,踏实。”

image.png

  刘志强,今年41岁,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大沟河管护站护林员,管护着4000多亩林地。

  2018年来到南山林场,7年里他成了林区“活地图”。哪块坡有几棵古树,哪片林易生虫害,甚至哪座坟头的主人家何时会来祭扫,他都门儿清。八一这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坟头集中区蹲守。一位老乡回家路过:“志强,过节还守着啊?”他摆摆手:“退伍不褪色,这林子就是我的‘阵地’”。等老乡离开,他仔细扒开纸灰检查,确认没火星才起身,裤脚的泥点沾着草叶,像一枚枚“军功章”。

image.png

  任继科,今年39岁,中共党员,退伍军人,卫佛安管护站护林员,管护着2000多亩林地。

  “防字当头,火就上不来。”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从茶坊到卫佛安,7年里他参加过多次救火,胳膊上的疤痕是“战斗勋章”。“八一”清晨,他刚结束巡查,又拿起砍刀清理防火隔离带。“昨天儿子打电话,说画了张‘爸爸救火’的画。”他笑着说,眼里闪着光,“虽然不能回家,但守好这片绿,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

  脱下军装,他们有了共同的名字——退役军人护林员。无论是卢涛的“站成标杆”,冯学雷的“守山如守家”,还是刘志强的“阵地意识”、任继科的“榜样力量”,都藏着同一个密码:军人的担当,从未因角色转变而褪色。这个“八一”,他们用沾满泥土的双手、被汗水浸透的衣衫、在山林间穿梭的脚步,为绿水青山筑起屏障,也为“军人”二字写下最生动的诠释。

image.png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