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河南 > 正文

探访河南铭镓半导体的创新之路——一片晶体的“突围战”

2025-07-14 09:40:12来源:河南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安阳通航产业园,一处洁净车间里产出的小小晶体,为何能让国外同行频频瞩目?一家扎根豫北大地的企业,又凭什么在壁垒重重的半导体材料领域打开缺口?

  7月11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位于安阳县的河南铭镓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铭镓半导体”),探寻其科技创新、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突围之路。

  踏入光学晶体生产车间,只见一排排灰色晶体生长炉整齐排列,炉内正24小时不间断地孕育着新的单晶。“晶体像一粒种子,经过严格的温度等条件控制,生长为高质量的大块晶体。”铭镓半导体生产部负责人周长城介绍,此时晶体生长炉腔内温度超过2000℃。

  监控室内,工作人员紧盯屏幕,实时把控生产环境的每一个参数;检测室中,技术人员仔细检查晶体纯净度,任何细微瑕疵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这些孕育晶体的生长炉可不简单,是公司经过技术改良自主研发的成果。”周长城话语中满是自豪,“现在,我们拥有自主研发设计的晶体生长炉80余台,构建起国内先进且完备的晶体生长、加工、检测生产线。”

  曾几何时,自主研发步步维艰。2024年,订单量直线上升,公司计划扩大产能,却在购买国外设备时遭遇“拦路虎”:每套100万美元的高昂价格,让大规模生产成为奢望。

  “要想掌握主动权,必须自主研发,实现突围!”周长城回忆,公司毅然决定向技术难题发起冲锋,迅速组建起一支国际化研发团队,成员不乏来自海外著名高校和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尖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

  此后,铭镓半导体开启了漫长的“试错之旅”,一项项工艺反复调整,一个个部件精雕细琢,最终经过半年的技术攻坚,成功实现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单套设备成本降至200万元人民币。

  目前,铭镓半导体专注于半导体人工晶体材料,包含第四代半导体材料氧化镓、超高频材料磷化铟及高增益、大尺寸人工光学晶体等研发制造。其凭借独家6英寸晶体掺杂技术生产的大尺寸掺杂光学晶体,广泛应用于激光设备、精密仪器窗口、智能穿戴及珠宝首饰等领域,年产能已达40吨。

  值得一提的是,铭镓半导体专攻氧化镓晶体生长与加工技术等,是国内唯一能提供氧化镓工业级产品的企业,其产品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国防工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谈及未来产业布局,周长城介绍:“今年年底光学晶体二期建成投产,年产能将跃升至160吨;预计2027年建成集研发创新、生产制造于一体的半导体产业园,形成从核心材料到器件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安阳发力优势主导产业,以科创为钥撬动产业转型。正如扎根安阳的铭镓半导体,在破解半导体领域“卡脖子”难题中,释放源源不断的“河南力量”。(本报记者 李林 赵阿娜)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