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电信诈骗高发!警方发布防骗指南及提示
关注济源网微信
随着暑假来临,青少年使用网络时间增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入高发期。近日,警方梳理出四类针对学生群体的常见诈骗手段,并发布详细防范提示,提醒家长和学生提高警惕,筑牢反诈防线。
网络游戏类诈骗 虚拟诱惑下的“吸金陷阱”
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发布买卖游戏装备、账号或代练的虚假广告,引诱未成年人在非正规平台交易,进而盗刷家长微信、支付宝及银行卡资金,或以“免费领游戏皮肤”“高额福利”为诱饵,通过钓鱼网站窃取账号密码,再以“注册费”“解冻费”等理由实施诈骗。
警方提示,游戏时不要点击陌生链接、文件及压缩包,不下载来源不明的软件,不添加陌生游戏好友,要拒绝“免费领装备”“低价代练”等诱惑,对任何转账要求坚决说“不”。此外,家长务必保管好支付密码,定期查看账户余额及消费记录。
兼职刷单诈骗 甜蜜诱饵背后的连环骗局
诈骗分子利用学生暑期兼职赚钱的心理,通过抖音、微信、QQ等渠道发布暑期兼职刷单广告,先用小额返利获取信任,随后以“刷连单”“账户冻结”等理由,诱骗受害人垫付大额资金,直至其发现被骗。
警方提示,要摒弃“轻松赚大钱”心理,天上不会掉馅饼;网络刷单属违法行为,任何要求垫资的刷单均为诈骗,前期小额返利仅是诱饵;发现可疑兼职信息,立即向家长或警方咨询。
“校园贷”诈骗 低息幌子下的套路陷阱
诈骗分子常以办理贷款需缴纳“保险金”为由,诱骗学生转账汇款;或用“无条件”“低利息”等话术吸引学生借贷,随后制造违约假象,胁迫其偿还高额“违约金”,本质为高利贷、套路贷。
警方提示,学生要树立正确消费观,避免盲目借贷,远离非正规网贷平台;学习金融知识,认清网络借贷风险,不轻信“无门槛放款”承诺;若遭遇“校园贷”威胁,第一时间向学校、家长或警方求助。
“帮信罪”风险 警惕成为犯罪“帮凶”
“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指明知他人利用网络犯罪,仍提供技术支持或支付结算帮助的行为。中小学生易因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卡,或被哄骗搭建诈骗通信设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卷入犯罪。
警方提示,切勿因小利出租或出售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避免沦为洗钱“工具人”;重视个人信息安全,不随意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账号等敏感信息;发现非法买卖“两卡”等违法行为,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
示范区公安部门呼吁,广大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网络安全教育,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学生群体需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轻信、不转账,共同守护财产安全,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如遇可疑情况,请及时拨打110报警。(记者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