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循环”模式串起绿色农业生态链
关注济源网微信
当前正值小麦灌浆期,也是小麦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因干旱少雨,还面临着干热风的威胁,浇好灌浆水施好灌浆肥至关重要。连日来,济源田间地头喷灌、滴灌、引水灌溉的场景随处可见,全力保障夏粮丰产丰收。
在梨林镇南官庄村麦田,记者看到,河南果香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酵的沼液经提灌站兑水后,依次通过分水阀,借助田间管网,渗入麦田的各个角落,小麦根系得到了有效的滋养。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流转了4000余亩土地,种植小麦和青贮玉米,本次粪污还田达1万立方米,不仅缓解了旱情,还实现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走进该公司养殖车间,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奶牛或闭目养神、或惬意畅饮……在畜禽粪污处理区,机器轰鸣,工人有序作业。只见一台大型固液干湿分离机,正在将新收集的奶牛粪便挤压烘干,并整齐堆放在一块。技术人员介绍,这些堆积的干牛粪覆膜发酵后作为垫料回填卧床,供奶牛舒服地躺卧,提高其“幸福指数”。污水分离后,将被管道输送到沼液池,进行3个多月的厌氧发酵后贮存在氧化塘,再根据农作物的施肥需求适时还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公司采取墙内养殖、墙外种植模式,在施肥季节,将沼液从场区内的氧化塘注入混合池,经提灌站兑水稀释后流入主管网,由主管网再流入分支管网,最后经分水阀依次流入施肥地块。至此,种养循环模式完美闭环。
昔日的“臭粑粑”,如今变成了“香饽饽”。该公司土地托管人邢卫平兴奋地说:“这几年,我们使用沼液灌溉小麦和玉米,农作物长势喜人,化肥使用量减少了30%,亩产量提升了10%,土地板结现象也日益好转,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一亩地平均增收150元左右,真正实现了增产更增收。”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近年来,济源积极践行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用推进项目,对142家养殖场户奖补2100万元,购置吸污泵、固液分离机台、高压冲水机、吸污车等各类治污设备9000余个(台、套、辆);新建污水池62411立方米、堆粪场9929平方米、雨水分流系统4927米、污水管网16296米;借助“六五环境日”等大型活动,向养殖场户宣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向种植大户宣传液态肥还田技术,累计发放宣传彩页2000余份;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累计组织33名畜牧技术人员,入场入户指导150余人次,解决养殖污染难题20余个。截至目前,济源135家规模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03%。
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培育专业化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农牧生态循环发展,助力济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稳步推进,串起绿色农业生态链。(记者 张佩佩 通讯员 薛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