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济源要闻 > 正文

向优而行 近悦远来——示范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综述

2025-05-09 10:01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优化营商环境,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

  2024年以来,示范区锚定“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以“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为抓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效能升级、法治生态优化、要素保障强化等系统集成改革,探索出彰显济源特色的营商环境优化新路径。经营主体密度为1540.97户/万人,居全省第二位;推动“最多跑一次”事项覆盖率提升至99.5%;全年累计交办解决营商环境问题320余项……济源用实实在在的“营商温度”培育出“近悦远来”的发展热土。

  创新体制机制 激发改革动能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多年来,示范区不断建立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加强制度集成创新,力促营商环境持续向优。

  ——专项攻坚破解发展梗阻。示范区召开营商环境工作例会,实行“双周调度+指标攻坚”工作机制,针对政务服务、信用环境、市场监管等高频事项开展专项攻坚,形成“问题发现—研判交办—跟踪督办—验收销号”全流程闭环。

  ——多元服务体系迭代创新。示范区积极构建“平台+阵地+合力服务团”多元服务体系。上线营商环境“码上服务”信息化平台,建立并完善问题反映联动处置机制、督办问效机制、直报机制、回访机制等。着力打造“济商家园”线下活动阵地,开展政企座谈会、济商讲堂、商协会洽谈等活动。组建19个“合力服务团”,派驻2200余名干部入企服务,常态化解决企业各类诉求。

  ——立体监督倒逼服务提升。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联合纪检监察部门开展明察暗访行动,及时发现问题并建立整改台账。建立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制度,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企业家代表等担任监督员,拓宽监督渠道,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率。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收集发现解决企业难点堵点问题,持续提升企业满意度。

  升级政务服务 突出高效便利

  2024年12月3日,位于思礼循环经济产业园B区的丰泽特钢液压支架油缸零部件加工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该项目在2个工作日内即完成“四证齐发”,是济源首个通过审批的“拿地即开工”的工业项目。

  政务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支撑,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服务企业发展的诚心。

  近年来,示范区聚焦强服务、增便利,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助力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

  ——集成改革跑出“济源速度”。示范区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上线新生儿出生、退休、企业破产信息核查等22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跨部门梳理出182项“一件事”集成主题,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办理。高效推进“大厅之外无审批”,持续推进“一窗”综合受理,推行“无差别”综合受理和分领域综合受理,进驻政务服务大厅行政许可事项1480项、政务服务事项2991项。实施周末不打烊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推出办事指南“白话版”,让群众“秒懂”,让事情好办。

  ——工程建设审批破冰前行。除探索推行“拿地即开工”新型审批模式外,示范区还大力推行联合报装、联合审查、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五个联动”新举措,围绕优化审批一条主线,突出对内流程重塑、对外服务提升。推行水电气暖通“一网一窗一电话”综合报装受理,持续推进报装环节简单化、项目施工一体化、验收流程精准化,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由“一件事一次办”向“一件事高效办”迈进。

  ——全面提升数字政府建设。示范区完善顶层架构,深化数据赋能与技术应用,优化“一云纳管”效能和“一网通达”覆盖,完成三级数据贯通对接,汇聚数据8.4亿条,大幅提升“政务云”效率。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点领域数据标准化,加快“济源链”建设,在电子证照、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块链创新试点。

  聚焦审慎监管 做优法治生态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让经营主体运营更加安全放心。

  一直以来,示范区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法规体系,护航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柔性执法释放政策红利。示范区积极转变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方式,减轻企业负担,使执法更有温度。出台涉企柔性执法实施意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实行行政执法四张清单制度,2024年累计实施不予处罚案件2918件、从轻和减轻处罚案件456件、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案件107件,减免罚款金额955万元。

  ——司法服务助力企业轻装前行。两级法院出台涉企司法服务“增值化”活动方案,在全区建立1000余家法治化营商环境联系点,精准对接企业涉法需求,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结对联络及“菜单式”“个性化”高质量司法服务。依托智慧法院建设,常态化运用“云间法庭”进行全流程网上办案,实现涉企纠纷一审当天立案。坚持“调立审执破”一体推进,融入“三调四化五聚焦”,助推“济事清源”调解中心升级赋能,以诉源治理助推执源治理。

  ——信用建设夯实发展根基。示范区坚持以信用赋能行政管理、信用优化营商环境、信用服务实体经济、信用促进社会治理为目标,持续加大信用信息归集力度,新增信用信息379万余条。探索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覆盖32个重点领域。着力推动落实企业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到期提醒+事后回访”制度,有效保障企业信用权益,助力企业焕发活力。

  强化要素保障 彰显济源温度

  要素保障凸显济源营商环境温度。

  多年来,示范区坚持为企业提供坚实可靠的要素环境,助力企业放手发展。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示范区摸清全域存量建设用地家底,强化规划引领统筹作用,合理分配用地指标,为重点项目提供高质量土地要素保障。同时大力盘活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等。

  ——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示范区每周三组织召开线上线下政银企融资需求对接会,建立中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2024年累计走访企业1.2万余家,发放贷款金额超75亿元。

  ——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明显。示范区深化落实全省“1+3”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任务,被确定为全国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创新试点。创新推出“不动产抵押+金融”服务新模式,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全流程网上办;组建涉税业务集中处理中心,探索政府采购“12345”工作法。

  ——开放发展拓展国际空间。示范区培育打造开放新高地,成功获批首批河南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沁河北集装箱物流园项目入选省级多式联运项目库。2024年,济源进出口总值456.7亿元,增长20.7%,居全省第二位。

  优化人文环境 增强城市引力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哪里只要有了“软实力+硬支撑”,人才就会在哪里集聚,资金就会流向哪里,项目就会建在哪里。

  多年来,示范区着力营造厚重温馨的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市魅力。

  ——交通一体服务民生。示范区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持续加快铁路、高速公路及“四好农村路”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济源模式”城市货运配送体系,组建专业化运营公司,建设商配一体化网点。

  ——生态建设绘就底色。示范区实施开发区、镇(街道)空气质量综合考核排名与生态补偿,帮扶重点行业企业“创A晋B”,推动工贸企业污染减排,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结构调整。启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与监督管理,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居全省前列。强化土壤源头管控,开展综合整治,土壤环境长期保持稳定。

  ——民生工程彰显温度。示范区创新实施老年助餐、生育津贴“免申即享”等模式,深化“大数据+铁脚板”机制,搭建济源“互联网+就业机构+企业+人才”的交互式平台,健全重点企业24小时用工调度保障机制,实现就业信息互联互通。2024年,示范区协助重点企业解决用工6396人。

  济水汤汤,奔涌向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示范区将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就是核心竞争力”理念,以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创新,以更实举措提升服务效能,以更优生态激发市场活力,奋力书写新时代优化营商环境的“济源答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本报记者 王鸿斐)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