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一湖风月半湖诗

2025-05-08 09:39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孟夏时节,余有幸赴浙江大学参加豫琼湘三省金融才俊研习班。杭城四月,柳烟凝翠,樱雪犹沾枝头,而最令我萦怀的,始终是那片浸润在诗卷画轴中的西子湖。某日课后,风日晴和,遂循青石板路自断桥入湖,赴一场跨越千年的山水之约。 初临湖畔,天地豁然开朗。烟波浩渺处,云影徘徊,六桥烟柳新丝初绽,恍若西施浣纱时遗落的绿罗带,在风里摇曳生姿。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象翩然而至,抬眼却见苏堤之上,碧桃与垂杨相间,粉白桃红交映如流霞织锦。画舫轻摇,吴侬软语随波荡漾,惊起鸥鹭数点,于粼粼波光中幻化成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行至“平湖秋月”,雷峰塔兀立南岸,赭红色塔身倒映湖中,若浮屠沉水,半实半虚。忆起张岱“湖气冷冽,月光倒浸,湖底生烟”的妙境,此刻虽无月色,却见波光与塔影共舞,恰似吴越王“陌上花开”的温柔,在历史的长河里酿成一坛岁月的陈酒。至此方悟:西湖之妙,三分在山水,七分在人文——每一寸湖光都浸润着墨香,每一块湖石都镌刻着诗魂。

  转过曲院风荷,荷叶初展青罗,虽未及“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磅礴,却自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灵秀。遥想杨万里当年乘舟至此,见蜻蜓立荷,便吟出“到底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是诗人与自然的刹那心印。而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更道破西湖的千面风华——晴时如明丽少女,雨时似朦胧仙子,四时皆能拨动文人的心弦。

  漫步孤山,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妻鹤子之境扑面而来。此处曾是宋代文人雅集之地,白居易筑堤、苏轼浚湖、岳飞埋骨,无数豪杰在此留下精神印记。湖东望湖楼,犹记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即兴挥毫;西泠桥畔,苏小小“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的传说,为湖山添了一抹绕指柔肠。这些诗词,早已不是对湖山的简单摹写,而是文人将精神魂魄投射于自然,让山水成为心灵的镜像。

  登舟往三潭印月,船娘木橹轻摇,搅碎满湖金鳞。三座小石塔如出水芙蓉,倒映成趣,方知“湖以文名,文以湖传”的深意——若没有白居易疏浚西湖、撰《钱塘湖石记》,何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传世绝唱?若没有苏轼主持水利、修筑长堤,哪得“苏堤春晓”的千年美景?文人不独是西湖的观者,更是其缔造者:他们以诗笔规划湖山,以官声守护碧波,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善相生相谐。

  暮色初合,雷峰塔亮起暖光,与北岸灯火遥相辉映。戴复古“西湖宜雨亦宜晴,雨更奇于晴”的论断忽然浮现,方悟西湖之魅力,在于它既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结晶。从南北朝的佛音袅袅,到唐宋的诗酒风流,从明清的书画雅集,到近代的西学东渐,西湖始终是中国文人精神的栖心之所。当我们踏过苏堤千年石阶,在岳庙前聆听《满江红》的回响,于楼外楼品尝“东坡肉”的醇香,便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返程时,见浙大学子湖畔读书,夕阳为身影镀上金边。此次研习金融之道,却在西湖畔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脉搏——金融是现代社会的血脉,文化则是民族的基因,正如西湖之水,既承载千年舟楫,又倒映今日霞光。当我们谈论西湖,谈的不仅是一湖碧水、几座名桥,更是一种将自然之美熔铸为精神财富的智慧,一种让历史文脉滋养现代生活的自觉。

  夜深凭窗,湖面上灯火点点,如散落的星辰。忽然懂得:西湖从未老去,她在文人的诗笔中重生,在匠人的雕琢中焕新,在今人的守护中延续。千年前,白居易、苏轼以才情赋予她灵魂;今日,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这份遗产,便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诠释。当金融浪潮与文化碧波在此交融,便如西湖之水——既涌动着时代的活力,又沉淀着千年的智慧。

  西子湖畔的邂逅,是自然与人文的和鸣,是历史与当下的对话。湖山依旧,诗魂长留,而我们正站在时光的长堤上,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湖山故事。愿这一湖碧水,永远倒映着中国人的精神星空;愿每一个走近她的人,都能在湖光山色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更美的西子湖。(张长华)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