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相信双手能创造奇迹——工厂里的工人甩开膀子加油干,农村的社员开垦梯田,无数平凡岗位上的奋斗者用汗水浇灌着美好明天的希望。那是个人人争当“螺丝钉”的年代,工厂机床的轰鸣声里,农村田垄的汗水滴落中,都蕴含着建设者的赤子丹心。
1967年,冬日的寒风中,16岁的我背着行李卷站在公社广场上。生产队长敲响铜钟的那刻,惊醒了沉睡的沁河河畔。“要在河上架起通向未来的桥!”公社书记的话在晨雾中回荡。刚毕业走出校门的我,主动请缨加入修桥突击队。母亲攥着我的粗布衣角,欲言又止。她怎会想到,这个看似莽撞的决定,竟开启了我与这座红色丰碑永远剪不断的缘分。
工地上的条件,比想象中更艰苦。铁锹、抬杠、铁锤,是我们的三大件。我们肩扛手提,用最原始的工具在河床上夯筑桥基。手上磨出的血泡蛰进鹅卵石,解放鞋里积满泥浆,但没人喊过累。最难忘那个暴雨将至的黄昏,我们像蚂蚁一样忙着垒砌桥墩,雨水混着汗水顺着安全帽檐流淌。炊事员大叔端来热腾腾的面条时,每一双眼睛里闪烁的,是困倦与满足交织的光芒。
住在老乡家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用扁担挑起两桶清水穿越三里土路。七旬李奶奶颤巍巍递来的鸡蛋,大嫂悄悄塞进我被窝里的红糖,这些温暖的细节,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感动人。当我的手指被飞石砸伤时,村支书带着慰问品冒雨探望;公社书记把珍藏的钢笔送给了我,那“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从此烙进我的骨子里。
那座用双手垒砌的石拱桥,见证着变迁也传承着永恒。每当夕阳为桥身镀上金边,我总能看见昔日的影子在桥栏上徘徊:那个总抢着扛水泥的少年,那个悄悄给民工递烟的老技术员,还有许许多多叫不上名字的伙伴——他们用双手创造的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座连接人心的精神纽带。(党传奇)
为切实做好清明节期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济源公安交管部门清明节前据往年出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将假期事故多发及危险路段、易拥堵路段,安全提示等内容提前发布,提醒广大群众出行注意道路交通安全。
2025-04-023月31日,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徐衣显调研王屋山片区工作。
2025-04-014月1日,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秦保建到思礼镇调研。
2025-04-02济源:漫山遍野梨花开 游人踏青赏花来 阳春三月,五龙口镇马村千亩梨园的梨花盛开,似云胜雪,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踏青赏花,感受春日的浪漫与惬意。 2025-04-02
4月1日,2025年全省福利彩票工作会议在济源召开,总结回顾2024年工作,分析研判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步重点工作。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