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精神代代传 愚公故事时时新——观说唱音乐剧《愚公移山》
关注济源网微信
河南济源是愚公故里,太行和王屋二山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如何把这一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发展好,济源市进行了艺术化的探索,收效颇丰。
《愚公移山》是由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等出品,由北京大学民族音乐与音乐剧研究中心创制的大型原创说唱音乐剧。该剧以非凡的艺术魄力,大胆创新,在原有的寓言故事基础上,又加入两条故事线,三条线穿插并行:其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现代舞台演绎,通过愚公与智叟的“相爱相杀”制造出略带喜感的戏剧冲突;其二是青年学子王宁在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屋琴书”进行田野调查时深切缅怀自己的父亲,进而引出王屋山人民群众挖洞修路,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其三是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化创造,将寓言、历史、现实有机融合,突破时空与虚实的限制,让前述两条故事线的主要人物进行对谈,通过充满哲学思辨的对话进一步升华了愚公移山精神这一戏剧主题思想。
《愚公移山》故事原文一共三百一十字,整个故事简略且缺少戏剧张力,最要紧的是这则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供发挥的空间有限。如何将三百余字篇幅的寓言故事搬上舞台,扩展成近两个小时的舞台说唱表演?如何将大家滚瓜烂熟的故事讲出新意?如何让传统文化的内核和当代精神链接,引起当代人特别是当代青年人的共鸣?说唱音乐剧《愚公移山》通过一系列的“新”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第一是“人物新”。首先是愚公移山故事中原有主要角色的重新设计,包括人物性格和主要角色关系的设定。讲英文的愚公,满口网络梗的智叟,风格前卫的操蛇之神,这些人物的设计都突出一个“萌”字,既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也让远古人物鲜活、年轻了起来。演出过程中,偶尔的一两句济源方言更是获得了“满堂彩”。这些明显“戏说”的人物设计弱化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性,将观看焦点放在了人物刻画上,老故事便讲出了新意。该剧对愚公与智叟二者之间的戏剧冲突也进行了颠覆性的修改,智叟不再作为被批判的“反面教材”出现,而是成为了与愚公相辅相成的并生关系,正如剧中台词所说“无人称颂愚公,何人识得智叟”。其次是设计了全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角色,每一个都接地气、丰满立得住,具有代表性,富有时代感。特别是王宁和御风这两个重要角色,都在剧情发展中完成了转变与升华,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完美契合了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所提到的“人物弧光”理论。
第二是“故事新”。该剧在对原有的寓言故事进行重新解读的同时,又加入了两条新的故事线。这两条故事线与寓言本身的故事线并行不悖,最终在导演高超的舞台处理中交汇于一点,达到了整个舞台演出的高潮。原有故事线与新加入的两条故事线,乍看起来好似各说各话,完全没有联系。其实不然,因为这三条故事线的精神内核是高度统一、高度一致的,三条故事线对于愚公精神的表现各有侧重且层次分明。愚公的戏剧动机是要解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问题,王宁父亲的戏剧动机是要带领王屋山群众脱贫致富,王宁的戏剧动机是要传承好传统文化“王屋琴书”,御风的戏剧动机是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这些戏剧人物所处的时代不同,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不同,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武器是一致的——那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三条故事线是各个时代最能体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切片,既有原典再现,又有历史回望,最后落脚在现实写真,既是对愚公精神的经典诵读,也是对愚公精神的当代书写。
第三是“手法新”。多线叙事结构常见于影像艺术之中,该剧创造性地将之引入舞台艺术,并借鉴了许多类似于闪回、正反打等影像叙事的手法,让整个舞台表演呈现出全新的观赏体验。作为一部音乐剧,该剧还进行了实验性的尝试,将民间说唱、国风、民谣、摇滚、嘻哈等各种风格类型的音乐元素融汇于同一部作品之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有机结合,既是对传统艺术的展现与推广,也让演出更具活力和亲和力,符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设置了现场乐队和和声歌队,在整场演出中有力烘托了演员表演,放大了戏剧情绪,强化了主题表达。在演员的表演上,该剧也别出心裁,女大学生王宁除了自身角色外,还是整场演出的主持人,演员在戏剧角色和现实角色之间“跳进跳出”,既有写实,也有间离,让观者模糊了现实真实与艺术真实。笔者为此甚至还查找了王宁扮演者的资料,就想确认她是否真的是北大学子,这就是一种舞台真实映射到现实真实,让人从内心相信演员的表演,相信戏剧的表达。
说唱音乐剧《愚公移山》是全新的尝试,通过先锋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古老的故事内核重新包装,用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新的艺术语汇去演绎、诠释,使之更加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引起当代人的共鸣、共情。该剧遵循舞台表演艺术规律,精心设计故事情节和情感起伏,让观众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潸然泪下。此外,该剧还别具匠心地通过多个剧中角色之口询问愚公的年纪,愚公的回答自始至终都是——“愚公年且九十”,这一答案也象征着愚公精神自诞生那一刻起便长久不衰、历久弥新。
(图片均为剧照,受访者供图)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