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清淡之粥

2024-12-19 09:58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冲淡是一种写作风格,清淡是一种生活滋味。这种生活滋味在推崇美食与凸现舌尖的今天,虽然不显山露水,尽管难远离喧嚣,却也纯正本真地存在于日常琐屑之中,譬如或早或晚能够就着两碟咸菜,轻啜一碗淡粥,就别提有多惬意与快慰了。

  饭靠煮,粥靠熬。熬粥虽不是什么技术活,倒也有一定的讲究。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有精彩论述:“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旧时在农村,由于大多数人家的生活比较拮据,早晚雷打不动的“叮咚”稀饭,不知让多少正在生长发育的少年眉头紧蹙,叫苦连天。之所以在稀饭的前面冠以“叮咚”的修饰语,显然那不是熬出了香喷喷米汁的浓粥,顶多是在烧焦的锅巴或者吃剩的米饭里,注入大半锅清水,然后加上发霉的山芋干和刚采摘下来的青菜,随意地用盐巴搅和搅和,再用柴火猛烧二十来分钟就大功告成的稀饭。尽管这种也叫粥的稀饭非常难以下咽,但是苦于“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的生活现状,村里的男女老少无不吃得津津有味,一脸安然。那稀点的,就抱着海碗哧溜哧溜地喝;稠点的,就用筷子划拉划拉着吃;偶尔还张家长李家短地闲聊几句,那种闲适淡泊的幸福状态,当时不免让人心生疑惑:这几乎能够照出影子的清汤寡水,哪里会有什么绵长滋味?哪里会有什么温馨氛围?

  也有印象最为深刻的,首推当是芳香四溢的腊八粥。腊八粥又名“七宝五味粥”,其用途据说有二:一是庆祝丰收,二是用来腊祭,因此有“合聚万物、调和千灵”的寓意。家乡的腊八粥由来已久,所取食材无非大米、糯米、豇豆、红豆、花生、红枣、核桃仁之类,加上红糖和白糖合在一锅,用文火慢慢熬了,不仅香喷喷的,甜糯糯的,而且盛在青白相间的陶瓷碗里,简直就是一件养眼的艺术品。饕餮是绝大多数人的天性,孩子们更不例外,捧着满满一大碗腊八粥,三下五除二,用不了几分钟就将其风卷残云了。摸摸圆滚滚的肚皮,咂咂还沾着粥痕的嘴巴,大家面面相觑,竟然没有品出这腊八粥到底是什么滋味,于是一个个在那捶手顿足,后悔不迭:哎!真不该只图一时过瘾,全然忘记了父母“宁可三分饥,不可十分饱”的殷殷教诲……

  由于过去奢华享受腊八粥的机会微乎其微,孩子们望眼欲穿的心情与狼吞虎咽的样子,诚然不足为怪。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物质供给的充沛,粥不仅衍生出红枣莲子粥、皮蛋瘦肉粥、雪梨枸杞粥等琳琅满目的种类,甚至被美食家和医学家上升到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总结出了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等诸多好处,并流传着这样的养生口诀:“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要想皮肤好,米粥煮红枣;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就连宋代的苏东坡都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其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由此不难发现,粥文化其实已经融入养生文化,在几千年的文火烹煮中,技巧和人文内涵都日臻成熟。

  莫道清淡少滋味,清淡之中滋味长。在遍尝珍馐美馔之后,在心生焦虑烦躁之时,请轻啜一碗淡粥吧——那袅袅的粥香中,有父母念念不忘的关切嘱咐,有子女尊老孝亲的拳拳之心,有君子之交的平和内敛,有恩爱夫妻的相濡以沫……

  粥,原来如此抚慰人心!粥,原来如此富有禅意!(钱续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