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淡是一种写作风格,清淡是一种生活滋味。这种生活滋味在推崇美食与凸现舌尖的今天,虽然不显山露水,尽管难远离喧嚣,却也纯正本真地存在于日常琐屑之中,譬如或早或晚能够就着两碟咸菜,轻啜一碗淡粥,就别提有多惬意与快慰了。
饭靠煮,粥靠熬。熬粥虽不是什么技术活,倒也有一定的讲究。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就有精彩论述:“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旧时在农村,由于大多数人家的生活比较拮据,早晚雷打不动的“叮咚”稀饭,不知让多少正在生长发育的少年眉头紧蹙,叫苦连天。之所以在稀饭的前面冠以“叮咚”的修饰语,显然那不是熬出了香喷喷米汁的浓粥,顶多是在烧焦的锅巴或者吃剩的米饭里,注入大半锅清水,然后加上发霉的山芋干和刚采摘下来的青菜,随意地用盐巴搅和搅和,再用柴火猛烧二十来分钟就大功告成的稀饭。尽管这种也叫粥的稀饭非常难以下咽,但是苦于“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的生活现状,村里的男女老少无不吃得津津有味,一脸安然。那稀点的,就抱着海碗哧溜哧溜地喝;稠点的,就用筷子划拉划拉着吃;偶尔还张家长李家短地闲聊几句,那种闲适淡泊的幸福状态,当时不免让人心生疑惑:这几乎能够照出影子的清汤寡水,哪里会有什么绵长滋味?哪里会有什么温馨氛围?
也有印象最为深刻的,首推当是芳香四溢的腊八粥。腊八粥又名“七宝五味粥”,其用途据说有二:一是庆祝丰收,二是用来腊祭,因此有“合聚万物、调和千灵”的寓意。家乡的腊八粥由来已久,所取食材无非大米、糯米、豇豆、红豆、花生、红枣、核桃仁之类,加上红糖和白糖合在一锅,用文火慢慢熬了,不仅香喷喷的,甜糯糯的,而且盛在青白相间的陶瓷碗里,简直就是一件养眼的艺术品。饕餮是绝大多数人的天性,孩子们更不例外,捧着满满一大碗腊八粥,三下五除二,用不了几分钟就将其风卷残云了。摸摸圆滚滚的肚皮,咂咂还沾着粥痕的嘴巴,大家面面相觑,竟然没有品出这腊八粥到底是什么滋味,于是一个个在那捶手顿足,后悔不迭:哎!真不该只图一时过瘾,全然忘记了父母“宁可三分饥,不可十分饱”的殷殷教诲……
由于过去奢华享受腊八粥的机会微乎其微,孩子们望眼欲穿的心情与狼吞虎咽的样子,诚然不足为怪。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物质供给的充沛,粥不仅衍生出红枣莲子粥、皮蛋瘦肉粥、雪梨枸杞粥等琳琅满目的种类,甚至被美食家和医学家上升到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总结出了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等诸多好处,并流传着这样的养生口诀:“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要想皮肤好,米粥煮红枣;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就连宋代的苏东坡都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其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由此不难发现,粥文化其实已经融入养生文化,在几千年的文火烹煮中,技巧和人文内涵都日臻成熟。
莫道清淡少滋味,清淡之中滋味长。在遍尝珍馐美馔之后,在心生焦虑烦躁之时,请轻啜一碗淡粥吧——那袅袅的粥香中,有父母念念不忘的关切嘱咐,有子女尊老孝亲的拳拳之心,有君子之交的平和内敛,有恩爱夫妻的相濡以沫……
粥,原来如此抚慰人心!粥,原来如此富有禅意!(钱续坤)
近日,济源中院分管领导“盯着问题”“带着建议”到万洋集团开展送法讲座,受到企业高度评价。
2024-12-18眼下,正值头茬大棚草莓成熟上市时节,不少游客走进大棚抢“鲜”品尝,体验采摘乐趣。
2024-12-18近年来,济源全力打造智慧供水,构建智慧化供水体系,把地下复杂的配水管网系统由“暗”转“明”,并以数字科技赋能供水链全端,时刻保障城市供水“生命线”健康运行。
2024-12-18近日,济源市妇幼保健院接诊了一名由其他医院转诊过来的异物卡在支气管的患儿。
2024-12-18济源:持续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 近年来,示范区持续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学生们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