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写母亲,那注定是笔端最动情的触点。
我那年近八旬的母亲一个人生活在老家,我们姐弟仨都让她和我们一起住,方便照顾老人家,可她不愿给子女增加麻烦和负担。她说:“你们忙,我一个人住,出来进去方便。”我们偶尔回家看望母亲,她却说:“没啥事不用来回跑。 ”我每次回家,看到母亲一个人坐在院子里阳台下的沙发上 ,偌大的院子里,静静地陪伴老人的是身边的一副双拐,内心就难免一阵酸楚……
母亲从小生活在水乡,总是爱洗洗涮涮。也许在自己的院子里,她确实是自由的。我们小的时候,小山村用水很紧张。天旱时,蓄在池子里的山泉总不够村里百来号人生活用水,常常要到两里外的邻村去挑。母亲好像不怕浪费水,经常把我们摁在一个大铝盆里洗澡,我们总感觉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父亲常说,我们家的衣服都是被母亲洗烂的。
年少时,我常常抱怨母亲给我做的鞋子大,任我的脚肆意长大。让我感觉自卑的是同龄人大多穿买来的鞋子,而我十几岁了还穿母亲做的布鞋。少不更事的我后来才知道,母亲为了做一双鞋子要熬多少个夜晚。白天,她要在地里干繁重的体力活,回到家还要做饭洗衣照顾一家人,针线活只能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熬夜做。母亲的床头下面压着满满一本夹着各种尺码的鞋样纸:冬天的系带棉鞋样,春秋的松紧布鞋样,夏天的方口带襻鞋样……我的母亲,夙兴夜寐,使得小时候的我们在小山村里与众不同:她给我做的水红色连衣裙引得多少小伙伴羡慕。我长大了才知道,小伙伴们都说我小时候很洋气。
母亲做衣服全靠一台旧缝纫机,那是她从上海背回来的二手机器。我几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回娘家,抱着我,带着好几十斤重的缝纫机辗转火车、汽车,千里迢迢带了回来。缝纫机是那个年代小山村里唯一的一台。因此,母亲也是村里最忙碌的人。村里十几户人家,家家都会让母亲帮忙补衣服缝鞋帮,母亲来者不拒,挤时间帮乡亲们缝缝补补。母亲累得颈椎前倾,而且很严重,“富贵包”压迫导致经常头疼,我那慈爱的母亲却没有任何怨言。
52年前,母亲带着1岁大的姐姐,坐了整整半个月的车,千辛万苦从遥远的新疆回济源省亲,偏僻的小山村沸腾了。善良的母亲在爷爷奶奶的执意挽留下,决定留下来陪伴他们。乡亲们知道母亲来自大上海后,断言她不可能在这贫瘠的小山村生活一辈子。母亲和父亲辞去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干了十余年的工作,当时任班长的母亲没有流露出任何遗憾。母亲从此扎根山村,照顾老人抚养子女。没有工作的父母,生活的艰辛远比想象中更大。爷爷生病住院,把他们带回来的安家费几乎花完了,生活困顿,可母亲无怨无悔。
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母亲送我出村上学时,带着她攒下的鸡蛋去换钱给我交学费……来自大城市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们凑学费,不仅节衣缩食,还饱受生活的磨难:从洛阳进一些货物,或扛或背,徒步穿行于河南和山西的交界地区,沿街叫卖,一天跑一百多里,崎岖的山路上流下了多少汗水,风餐露宿何其艰难!我那受苦受累的母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从来没有苦口婆心,只是身体力行!
靠山吃山的父母努力过日子,他们披星戴月,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勤勤恳恳,饥劬不自苦。我们大一点了,母亲在厂里给几十个工人做饭,夏天的晚上,蚊虫叮咬不能好好休息,只能整夜开着电风扇,因此落下风湿病,靠吃含有激素的止疼药,又导致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
10多年来,我那受苦受累的母亲步履蹒跚。曾经风风火火走南闯北的母亲,现在只能倚仗双拐艰难行走。即便是这样,母亲洗衣做饭,照顾晚年的父亲,从来没有靠过我们。父亲走时,坚强的母亲尽管自己心里难过,反而安慰我说人生谁能长生不老。积劳成疾的母亲最近身体不太好,常常抱恙,不能好好吃饭。看着那佝偻瘦弱的身体和肌肉萎缩的手脚,我们很是心疼。祈望岁月温柔以待她,让辛劳一生、和善一辈子的老人家少一些病痛的折磨。
我想带母亲出门转转,哪怕就在济源,去看看节日期间世纪广场的华丽装扮,去牡丹园观赏美丽的牡丹,去王屋山看看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老街,可母亲的双拐限制了她的脚步。如今,我只能看照片回忆她带着我健步穿行在南京路上,在黄浦江畔,在江南小巷……(韩燕飞)
近日,济源中院分管领导“盯着问题”“带着建议”到万洋集团开展送法讲座,受到企业高度评价。
2024-12-18眼下,正值头茬大棚草莓成熟上市时节,不少游客走进大棚抢“鲜”品尝,体验采摘乐趣。
2024-12-18近年来,济源全力打造智慧供水,构建智慧化供水体系,把地下复杂的配水管网系统由“暗”转“明”,并以数字科技赋能供水链全端,时刻保障城市供水“生命线”健康运行。
2024-12-18近日,济源市妇幼保健院接诊了一名由其他医院转诊过来的异物卡在支气管的患儿。
2024-12-18济源:持续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 近年来,示范区持续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学生们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