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行到水穷处

2024-12-12 09:41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唐朝诗人王维的神来之笔。画面温馨、浪漫、唯美,意境闲适恬淡、空灵悠远,令人久久回味。

  因为母亲的影响、‌仕途挫折和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大约四十岁后,王维开始归隐山林吃斋。王维自幼聪颖,不仅在文学、绘画方面表现出色,还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弹奏琵琶。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空”“静”境界的追求。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莫不如此。王维在绘画、音乐等方面艺术造诣很深,对佛学悟性亦是非同一般。这些文化气质浸润于文学,使得他的山水田园诗清新脱俗独领风骚。

  人们来世一遭,大多希望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然而,世事难料,命运莫测,并非所有壮志豪情都能如愿以偿。古往今来,不少踌躇满志者,在历经官场纷争与世情冷暖之后,寄情山水,从大自然中获得心灵安慰和精神解脱,享受淡泊宁静随遇而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于苏轼而言,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年少得志,进入仕途锐意进取,但从“乌台诗案”后屡受打击,先是被贬谪黄州,而后惠州、儋州。北宋都城汴梁,即现在河南开封。黄州是如今湖北黄冈。北宋时期,黄州远离京城,虽然并非荒无人烟,却也是“山高皇帝远”。惠州、儋州更是与京城相隔千山万水的蛮荒之地。

  面对厄运,苏轼笑看风云坦然面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中,“烟雨”“风雨”“晴”均为双关语,既指自然景色,也指人生的逆境与顺境,以及失意与得意。苏东坡以敏锐触觉捕捉并觉悟,又以生花妙笔传达出来——不必把人生风雨放在心上,经年之后,回头再看,它们就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何其洒脱豪迈,何其旷达包容!

  还有陶渊明。“白日掩柴扉,对酒绝尘想”“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诗人穿过这些寻常景物,抵达悠然自得乃至超凡脱俗,其秘密,就在于“心远”。

  不仅文人墨客,历史上一些叱咤风云的政治家、金戈铁马的军事家,皆有“行到水穷处”情怀。比如兵家鼻祖孙武、春秋时的范蠡、“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大唐“战神”李靖、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等。走过壮怀激烈,转而波澜不惊,他们在静心思考中,明白自己该何去何从。

  “行到水穷处”是一种难得的修为,需要岁月打磨和生活砥砺。

  芸芸众生,凡夫俗子,虽难有隐士贤者的悟性和修养,但同样可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情雅致。即使整天忙碌,即使遭遇挫折,即使总有缺憾……我们依然要忙里偷闲,不忘抬头看星星,与季节同行,观赏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冬天的落阳……聆听大自然的智慧启迪。

  但愿此生,有朝一日,我也能“行到水穷处”,以澄明之心,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怡然自得,宠辱皆忘。(涂启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