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小故事】赵朴初:被周总理赞"国家的宝贝"
关注济源网微信
民进创始人之一、名誉主席赵朴初,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从事赈灾救济工作,经手钱财无数。1951年,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中,按照规定,他被列为重点核查对象。经多次审查,最后的结论是"账目清楚,分文未贪"。周总理得知后称赞他说:"赵朴初一尘不染,真是国家的宝贝!"
周总理把赵朴初调来北京,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主任,后任中国佛教协会首届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朴初住进位于西城区南小栓胡同1号的一座普通陈旧的小院里,一住就是一辈子。
1984年,赵朴初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一不换住房,二不要警卫员,三不换汽车,被人们赞为"三不"副主席。
赵朴初生活节俭,朴素廉洁。他只有几套像样的服装在外出时候穿,在家只穿旧衣服,而且补了又补。他脚上经常穿着一双带补丁的白色袜子,脚后跟破了洞,露出里面的蓝布补丁。
赵朴初饮食简单,三餐素食,70年不知肉味。他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同时节约用纸,办公用纸和信封两面使用。看过的旧报纸,别人寄东西来的包装纸盒,他都存放起来再作废品卖掉,换一些钱。
在家时买菜、买油、买块肥皂,出差时在路上吃一点小点心、喝一杯茶,小到几分、几角钱的花费,他都一笔笔记清楚账目。
赵朴初的生活用品大都是解放初甚至是解放前购置的,比如竹皮暖瓶、饭锅、补了又补的塑料盆、桶等。他睡的床是用上世纪50年代的两个旧单人木板床合并在一起的。
赵朴初的秘书倪强回忆,自己不止一次劝说过朴老换一张新床,朴老却总是笑着说:"没事,没事,几十年都过来了,挺好的。"
这张拼凑而成的床中间有缝隙,睡起来不舒服。为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请来中国佛学院的木工师傅,做了一块薄木板(付了工料费)铺在上面。
赵朴初的节俭是佛家的"惜福",和"慈悲"是一体的。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中,他将自己的生活节余、稿费连同获得的世界和平奖金共250多万元人民币,全数捐献给了社会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