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最热点 > 国内 > 正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造福人民作为改革出发点和“试金石”

2024-11-27 10:15:13来源:河南日报责任编辑:陈亚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其中第二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原则,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并在坚持“两个结合”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不断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人民性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鲜明特征和政治本色。人民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人民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的缔造者。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科技等领域的进步,更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人民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还是城镇化建设,都要以人民为中心、依赖人民力量来推动。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不仅是追求经济繁荣,还要追求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就要推动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减少社会矛盾,促进共同富裕。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解决人民关心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推动绿色发展,确保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这是当前和未来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离不开高效、公正的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建设一个人民参与度高、透明度强、能够有效回应人民诉求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更是服务人民、回应人民需求的主体。在近年来的国家治理实践中,政府不断完善基层治理结构,增强公众参与度,推动数字化治理等现代化手段,使得政府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应对社会问题。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模式,不仅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还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工作宗旨,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价值依归。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始终关注人民所思所想所盼,倾听人民的声音,尊重人民的意愿,回应人民的关切,真心实意地做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事情。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改革还要注重系统性和协同性,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形成改革合力,确保改革红利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造福人民贯穿改革全过程。一是在改革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要把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从改革方案的制定到实施,从政策的出台到落地,都要广泛听取民意、汇集民智,确保改革举措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利益。二是密切关注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调整完善改革措施,确保改革成果能够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三是关注改革的长期效应,通过改革不断优化社会结构、激发社会活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环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改革“试金石”。这要求我们在改革之初,深入调研、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与期盼,确保改革方向精准对接民生痛点、难点,每一项改革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都要经受人民满意度的检验。在改革过程中,密切联系群众,及时收集反馈信息,灵活调整策略,确保改革措施更加贴近民心、民意。改革成效好不好,广大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马莉)

  (来源:《河南日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