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秋夜

2024-11-14 09:2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西天边的夕阳,捉迷藏似的即将遁身于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时,真像一个硕大无比的西红柿,把最后那抹艳丽透亮的柿子红,辉映得半个天空都熟透了。太阳落山,夜幕降临。喧闹了一整天的田野,终于恢复了沉静。田野确实累了,该歇歇脚喘喘气,做一个香甜的美梦,思索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捧出丰硕之果,以满足人类度日进取之所需所求所愿所盼,将人类文明不断推向未来。余音绕梁的秋虫的鸣唱,高一声低一语不绝如缕,仿佛是为田野谱写出的催眠曲。田野支棱着耳朵,安详地听着昏昏欲睡。

  举头仰望,星空辽阔,灿若银河。天上人间,银光四泄,明亮清澈。

  明月如镜,天清如水。此时的田野已进入休眠状态,繁华的城市里,仍车水马龙,恰似白昼的阑珊灯火,与秋夜街头飘散的金黄梧桐叶、栾树叶、楸树叶相互衬托,呈现出一幅美丽亮眼的画面感,展示着撩人心魂的风情。而烟火气浓郁的乡村,则是另一番生动景象。月亮洒下的织锦一样的缕缕银光,惠及得村庄遍地都是,恍若世外桃源里的民俗风情,往来自如,泰然处之。

  秋庄稼陆陆续续成熟了,从一大早到日落时分,田野里到处都欢腾着,一刻也没有歇息下来的迹象。人们离不开田野,正像田野离不开人们一样亲密无间,零距离接触的身影比比皆是。从南地的玉米地到西岗的红薯地,从西洼的黄豆地到老北岗上的高粱地,再到西沟两岸的棉花地……掰、刨、割、砍、摘,一群一群的人们,忙不迭在手舞足蹈,自鸣得意,抑制不住的甜蜜微笑,从心底溢出流淌在脸上。他们激情满怀,逐光而行,收获着累累果实,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向来朴实淳厚、勤劳节俭的乡人,说啥也舍不得让这秋夜的皎洁月光任意溜走。傍晚,他们从田野里将各类庄稼拉到了晒场里,运到了大小不一的农家院里,晚饭后就充分利用明亮的月光再过一遍手,搭理规整,使其各得其宜,随分安闲。

  空旷的晒场中部,小山一样高、还没来及剥去外衣的玉米棒子堆,是白天堆放的,这时正静静沐浴着银辉光泽,单等人们前来脱掉外衣,第二天将黄澄澄的身躯袒露在场地里炙晒,随时接受热情而奔放的阳光检阅。晚饭过后,洗刷完碗筷瓢勺,喂罢家畜,几乎是不约而同,妇女们便挎了竹篮、荆条箩筐,领着儿女们来到晒场,将高高的玉米堆分散开去,扯掉玉米棒子的外衣。随着“赤啦——赤啦——”的声音,包裹玉米棒子的衣服就和玉米棒恋恋不舍分了家。明亮的月光下,秋风习习,吹走了疲劳,吹走了瞌睡,吹得人人精神抖擞。间或,有年轻媳妇边剥玉米边脱口说一些乡土味浓厚的笑话,逗引得身旁同伴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声,蓦然回荡在月光里。

  爷爷奶奶辈分的老人,不便到晒场里去,于是就搬一把靠背椅子,抠年轻人白天从棉田里摘回来的咧嘴笑的棉壳内的棉花。他们一一掰开棉壳,揪出雪白的棉花,捡去星星点点的残棉叶,顺手将棉花放进圆圆的大笸箩里。乍一看去,笸箩内盛放的好像不是棉花,而是原生就会发光的碎银子,在皎洁的月光下闪个不停。那时刻,心里美滋滋的老人,连满脸纵横交错的皱纹也舒展开了。

  闲不住的男劳力,搁下饭碗,“吧嗒吧嗒”抽两锅子旱烟打打气,振作一下精神,抬手把靠在院墙角落里、几天前割下来的那几捆紫穗荆条放倒,技艺娴熟地编起箩筐来。一根条子编完,再续一根,接连不断,周而复始,根根荆条随同月光被编进了箩筐周边。当箩筐像模像样了,才又捧起旱烟锅子“吧嗒吧嗒”抽几口歇息。看着生长在田埂地边、司空见惯的紫穗荆条,这时被双手摆弄成了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他会心笑了。这笑,如同头顶的月光明媚清莹。

  有人在自家院子里的月光下,将割下来的带微黄色外皮的麻秆,编成半尺高的筷笼子,挂在灶火间的墙壁上,节俭省钱家常耐用。还有的在绑扎方方正正的蝈蝈笼子。这笼子的材料是从高粱秆顶端截下来的细莛子,光滑细腻,银辉四射。绑扎蝈蝈笼子,主要是供少年儿童取乐。割豆子、谷子时逮到了蝈蝈,带回家放进笼子里,塞入豆叶、南瓜花、红辣椒,让它们吃了发出“唧唧、唧唧”的叫声。蝈蝈笼子往往会挂在当院晾晒衣物的铁丝上。蝈蝈一叫,简朴的农家院便活泼起来。别说少年儿童,成年人也当仁不让,喜欢聆听这天籁之音——蝈蝈鸣奏出的美妙旋律。实质上,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的诗句,用螽斯(即蝈蝈)来赞赏子孙众多。蝈蝈在大自然中和谐共处,叫声悠扬,给人以祥和之感,其鸣叫声与“吉祥”“如意”谐音,怎能不受人喜欢?

  一轮明月高挂中天,万里清辉照耀乾坤。从晒场里剥玉米棒外衣的回家了,奔忙了一天又半夜的人们都该休息了。窗外,疑是地上霜的月光,柔和如水,光滑如绸,透彻清亮,更显得明晃晃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河流湖泊、村村寨寨,统统都笼罩在圣洁的月光下。

  不眠的秋夜,最为质感,是心灵的栖息所在。深邃的天宇中,星星在呢喃、在絮语、在畅谈人间的金秋硕果。秋夜里的清光,不知照耀过几多梦想啊!(刘传俊)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