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云天01线 · 济源南太行旅游公路特色路创建成效初显
关注济源网微信
济源网讯(记者 史丽娜)11月5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自去年9月份以来,示范区以争创旅游公路示范县为抓手,以“高标准规划、多元化融资、高质量建设”为导向,打造的太行云天01线·济源南太行旅游公路特色路创建成效初显,有力推动了“交通+旅游+文化+产业+生态”融合发展,为加快交通强省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行驶在太行云天01线·济源南太行旅游公路特色路上,沿途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中,可谓是“车在路中行,人在景中游”。
太行云天01线·济源南太行旅游公路特色路起于二广高速济源北站,依托S307及G208部分路段、S230山口至郑坪段、S308郑坪至水洪池段,途经五龙口、克井、思礼3镇32个行政村,止于思礼镇水洪池村(豫晋交界处),全长51.2公里。
主体工程完备。全线桥梁、隧道、涵洞结构安全可靠,路面干净整洁,交通标识、标线完整齐全,安全防护设施完善。道路的建成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五龙口镇里河及克井镇河口、阎和等村一直未通等级公路的问题,方便了群众出行,还连通了北部太行山下五龙口、牛王滩、沁龙峡、盘谷寺、蟒河口、九里沟等多个旅游景区景点,为济源全域旅游及沿线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慢行设施完善。增设路侧骑行道16公里,累计达到31公里,全线慢行系统覆盖率达到60.5%,具备骑行、步行、观景等多种功能。增加弯道彩色路面6500平方米、慢行系统彩色路面31460平方米、标线7386平方米、弯道警示标识50个、反光凸镜25个,进一步丰富视觉体验、增添慢游乐趣。
服务特色突出。深度拓展旅游服务设施功能,增设观景平台2处(里河观景台、水洪池观景台)共计1521平方米,营地2处共9280平方米(里河营地、水洪池营地),驿站5处(山口、沁龙峡、苗庄、阎和、老兵工),停车场2个(山口、里河),加快推进沁龙峡、蟒河口2个服务站建设,同步配套安装太阳能路灯、充电桩、户外防水电源等设施,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生态观光、旅游度假、文化体验等需求。
景观绿化优美。沿线实施道路路侧绿化、道路节点绿化面积2万余平方米,设置园艺小品5处,主题雕塑及景观节点30处,充分展现了济源沁水、枋口、古道、冬凌草、水洪池等地域文化特色。
信息系统健全。沿线共设置7处隧道视频监控系统、4处弯道会车预警系统、10处平交口安全预警系统、2处边坡预警等路网感知系统,荆浩隧道内移动、联通4G信号全覆盖,游客出行安全便捷。全面实施“一路一码,扫码识途”“一站一码,掌上旅游”信息化工程,让游客畅享信息服务,达到智能感知、旅游信息“了如指掌”的效果。
修建一条廊道、串联一路风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太行云天01线·济源南太行旅游公路特色路的创建,为推动济源交旅深度融合、乡村振兴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保障。在经济效益方面,将带动克井、五龙口等沿线区域产业蓬勃发展,冬凌草基地、林海公园等成为克井镇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河边经济”和民宿产业成为五龙口镇里河村村民就业、增收的亮点。在生态效益上,济源实施公路生态廊道绿化,在重要节点建设生态游园、景观小品等35处,使特色路成为绿树成荫的生态线、环境优美的风景线、彰显特色的形象线。在社会效益方面,结合沿线乡村文化、民风民俗,示范区交通运输局在沿线重新顺接路口80处,浇筑混凝土路面约4000平方米,过村路段实施景观墙、彩绘等40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下一步,示范区交通运输局将结合济源旅游特色,不断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统筹推进“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省道310坡头至寺郎腰段48公里特色路和太行云天一号旅游公路省道230西宋庄至黄楝树段64.8公里旅游公路建设,打造覆盖全区的“快进慢游深体验”的全域旅游公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