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光大修中的“硬核力量”
关注济源网微信
10月1日17时56分,河南豫光金铅股份公司冶炼一厂生产系统全面贯通,提前 6 天完成了全系统大修任务,向党的75周年诞辰献上了一份厚礼!
作为国内铅冶炼领域单系统规模最大的生产线,自 2020 年 7 月扬帆启航以来,已稳健运营逾四年。此次提前完成全系统的大修任务,得益于智能化机器人在大修中的首次应用。全新的作业方式为大修增添了新动能,将开炉时间提前了六天。
这次大修,冶炼一厂结合股份公司设备部创新引进机器人智能作业,为提前完成大修任务争得了时间。传统的爆破拆除耐材施工慢、人员占用多、作业时间长,是拖慢大修速度的主要原因。这次大胆创新,为大修提速创造了条件。
9月2日,该厂熔炼工段氧化炉内,智能机器人火力全开,在工作人员的熟练操纵下,灵巧的机械手臂或“上下翻飞”或“左右开弓”,伴随着阵阵腾起的灰尘,炉内的耐材纷纷脱落,围着观看的职工禁不住啧啧赞叹。数智赋能大修,让大修跑出了“加速度”。
氧化炉9月2日开始拆除炉内耐材,9月7日就完成了耐材拆除工作,仅仅用了六天时间。和之前采用爆破作业通常需要12到15天的时间相比,智能化让大修速度成功实现了“飞跃”。
熔炼工段长苗向阳说:“原来清打耐材都是靠人工爆破,费用也高。爆破时首先要人工钻眼、装填炸药、封堵炮眼和放炮。周围得十来个人警戒,现场还会产生很大的灰尘,特别是每次放炮附近的作业点都得停止作业,还要时刻担心爆破引发的风险,说实话,我脑子里面的弦都是紧绷着的。现在用了智能机器人,费用低,人力少,时间短,安全系数高,真是一举多得。”
“炉前工是大家公认的重体力劳动者,工作中都是大锤铁钎作伴。如今,我们有了自动堵渣机,堵渣几分钟就能完成。这次大修又有了机器人,我是真想不到炉前的工作也能这样智能化。”54岁的熔炼工段老炉前工侯保安看到眼前的场景,感慨不已。
烟化炉内,同样有一台智能机器人在“挖山不止”。
“这机器人就是好,它干一天能顶咱干两三天,原来干一天就快把大伙儿累散架了,这下把大家全解放了!”职工郝书生高兴地说道。
烟化炉工段原来14天的清炉时间,减少为8天,要不是中间机器人临时有故障,时间还能更短。
极板工段的班长卫宗星还记得往年清理火法精炼炉内结渣的情景。炉内的结渣简直就是金刚岩,风镐有时候打了半天,就是一个圆点,怎么也震不碎,有时候一两个小时也打不下一块来。他们咬紧牙关,手握80斤重的风镐,在灰尘和热度混合的空间内一干就是半月,有时候坐下来休息喝水的时候,因为长时间手握风镐,手被震得端杯子都端不稳。
今年好了,“从天而降”的机器人彻底解放了职工打风镐的双手。为了使用智能机器人,该工段揭开了炉顶,通过行车将智能机器人从上部精准地吊入了炉内。事实证明,这一番折腾是值得的,原来十多天的工作量,缩短为三天。
氧化炉、还原炉、两个火法精炼炉,四炉同时使用机器人作业,使得作业时间大大缩短,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同时消除了职工在有限空间内作业的安全风险。
大修向“新”而行,智能机器人成为本次大修提速增效的“硬核力量”!
“智能化是本次大修中最大的亮点。”冶炼一厂厂长李恒江说,“我相信,智能化将会使以后的大修更高效更精准。”(宗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