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一盘石磨

2024-09-12 09:43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哎,老朱,哪儿去呀?”

  “竹园沟,拉磨!”

  “太好了,以后磨面更方便了。”

  “是是,请等着了,很快。”

  ……

  一大早,年逾五旬的朱存杰,就套好铁脚牛车,与侄儿一起,赶往二十里外的竹园沟。

  这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顷刻间传遍官桥村的大街小巷。人们热烈地议论着,兴奋地期待着。

  难怪啊!那时候,吃米靠碾,吃面靠磨,石碾、石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工具,也是家庭财富“大件”。官桥村二十多户百儿八十口人,只有三盘石磨,“僧多粥少”,石磨天天疲惫不堪地哼哼唧唧、吱吱扭扭。

  三盘石磨,有一盘是老朱家的,经受多年劳作磨砺,原先厚墩墩的一尺磨,现在只剩小半拃了,生产效率大不如前。今年腊月底,侄子要结婚,磨面是必不可少的,置一盘新磨,成为全家人的心愿,也关乎乡亲们的福祉。

  朱存杰在村里德高望重,虑事精细,谋事长远。麦收之前,他就专门跑了一趟竹园沟,预订一盘石磨。

  竹园沟在官桥村北端,太行山南麓,属深山区。那里盛产一种石头,叫灰硫石,属花岗岩类,有油性、有韧度、有耐力,不掉渣、不起皮、不风化,是锻造石磨的最佳石材,古书中多有记载。

  因为有着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竹园沟人“靠山吃山、靠石吃石”,几乎家家有工匠,户户锻石磨,逐步形成了石磨产业,并有着严格规范的“行业标准”。

  竹园沟石磨分大、中、小号,型号不同,大小不同,厚薄有别,但一律设计精巧、选材精良、锻造精心、工艺精湛,与邵州木掀、程村簸箕、赵村木耧一样,时属驰名商标、传统名牌、免检产品,在老怀府八县久负盛誉。

  当然,“十根手指不一般齐”,竹园沟鼎鼎有名的,还属姚家磨。据说,姚家石艺始于盛唐,传承已逾千年,姚家磨历来为豫省贡品。

  朱存杰预订的就是姚家磨,大号的,十五元呢,农历十月初一拉磨,就是今天。

  紧赶慢赶,一路风尘,一路颠簸,到竹园沟已是半晌。在姚家磨坊,老朱见到了姚师傅。一说来意,对方大吃一惊:“不是十月底吗?咋提前了?”

  “啥十月底,就是十月一嘛。”老朱拿出了订单。

  正在赶牲口磨面的老伴儿,顺手接过订单观瞧,果然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不错,十月一日交付呀。”

  “我错了错了,记错了,记浑了!”姚师傅直拍“光葫芦”(脑瓜),后悔不迭,连连道歉。

  老朱心里一沉,难掩失望之情,微露不悦之色。

  姚师傅递给老朱一支烟,问:“你看我这盘磨咋样?大号,刚过磨合期。”

  老朱看了看说:“干啥不缺啥,干啥吆喝啥。你自己留用的,当然好了,百里挑一!”

  顿了顿,他又说:“好是好,你正用着哩,能给我呀?就是给,我也不能要,君子不夺人之美嘛。”

  姚师傅说:“老朱,不是给你。最近,周边村子刚拉走几盘磨,跟我的一模一样。我踅摸踅摸,回收一盘如何?先打发你走,你路远,起早搭黑,来一趟不易,也急用!”

  老朱说:“不空手回,自然好。真没有,就算了,我过些时再来,不就耽误点工夫嘛。”

  姚师傅说:“不管中不中,咱试试。村西口呢,庙会唱戏,县剧团的,名角杨凤仙主演,《穆桂英挂帅》,你爷儿俩先去看会儿戏,容我点时间斡旋!”

  戏演得真好,观众如醉如痴,掌声雷动。可老朱心不在焉,索然寡味,他惦记的是磨。

  终于煞戏了,老朱回见姚师傅,顿时傻眼了,惊呆了:只见两扇石磨,已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稳稳地捆绑在老朱的牛车上。

  ——这盘磨,是姚师傅寻人帮忙,从磨坊拆下来的!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1957年。

  这盘磨,为老朱家、为乡亲们服务了20年。

  这盘磨,曾被称作官桥“第一磨”。

  这盘磨,在官桥“光荣退役”后,卖给了西山孤树村薛长富,时在1978年。(李林洲)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