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杨家岭的早晨

2024-08-01 10:19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杨家岭,这个熟悉的地名在我的记忆中至少停留了三十多年。

  记得我小学上语文课的时候,背过很多篇章,具体内容都忘记了,但课文题目大部分印象深刻,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赵一曼》《王二小》《杨家岭的早晨》等。这么多年过去了,太多熟悉的内容都从课本上慢慢消失了,可是对于我们这些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始终难以忘怀。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芒,永远在记忆深处闪耀。

  杨家岭是镶嵌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吹响了延安文艺的号角。夏日的一个清晨,从王家坪出来,沿着宝塔山下的延河往西北方逆流而上,约莫半小时的车程,就到杨家岭了。穿过半圆形石拱门往前走,一眼就看到边上一个小菜园,黄瓜、茄子、西红柿……放眼望去,绿色成荫,盛夏的菜园一派生机。杨家岭山坡下的这片菜地,是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的闲暇中开垦出来的。《杨家岭的早晨》写的便是毛主席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每日清晨在杨家岭菜地劳作的故事。

  “太阳刚刚升起来。毛主席走出窑洞,来到他亲手耕种的地里。毛主席一手扶着水桶,一手拿着瓢。瓢里的水缓缓地流到小苗上。毛主席身边的小八路端着水,望着小苗笑。他好像在说:‘小苗啊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长吧,快长吧!’远处,八路军战士也在忙着挑水浇苗。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

  多年后的今天,就在这片菜园旁边,我打开手机,再次重温了这篇《杨家岭的早晨》,恍惚中又看到毛主席在菜园里辛勤劳作的身影。此时的杨家岭,一片金色阳光。

  沿着林荫小道前行,便到了中共七大会址——中央大礼堂。蓝天下,青砖灰瓦的大礼堂显得尤为古朴庄重。来到礼堂内,会场的桌椅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红旗却依旧鲜艳,“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几个字在破窗而入的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此时,有个七八岁的孩童,穿着灰军装,戴着小军帽,突然跑到礼堂的讲台上向着台下敬了一个军礼。军礼并不标准,却让人深深动容。此时的大礼堂,仿佛又响起党的七大开幕时的掌声。

  在中央大礼堂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是毛主席等一代伟人当年的住所,每孔窑洞里大致还是当年的摆设和模样。窑洞是简陋的,桌椅是陈旧的,墙壁是斑驳的。墙上张贴的一张张字迹模糊的旧时文件,一件件仿佛穿越时空而来的珍贵文物,一张张模糊不清的黑白照片,彰显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诉说着历史的无限沧桑。在主席曾经住过的窑洞里,我们默立许久。

  杨家岭是不朽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伟人的足迹,每一株草木都聆听过伟人的呼吸,每一块青石都镌刻着伟人的脚印。就是在杨家岭这普通的黄土窑洞里,毛主席和革命先辈们运筹帷幄、指点江山,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走向。

  宝塔山高,延河水长。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和丰功伟绩。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奋勇向前的动力源,鼓舞我们接续奋斗,一往无前。(卢虹燕)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