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山口花鼓戏的前世今生

2024-07-11 09:05来源:责任编辑:崔鑫

  2017年,山口花鼓戏被列入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2年,我被认定为它的非遗传承人。

  山口花鼓戏是流行于怀庆府以西的一个地方剧种,从沁阳市的紫陵镇、西向镇一直到济源东部,特别受群众欢迎。不同于其他扭秧歌哼唱的花鼓,它有十几部正式剧目,在舞台上可以独立演出。

  据老人们讲,山口花鼓戏大约形成于清朝末年。由于山口村地处晋豫两省交界处,有一条古道连接晋豫两省,是济源乃至孟州、洛阳通往山西晋城的咽喉要道,商旅行人、三教九流通过这里南来北往,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培育了山口花鼓戏诞生的土壤。

  山口花鼓戏的创始人和主要组织者是当时村里的殷实富户张年保、张邦选父子。他以当时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为基础,吸收整合多地民间小调的艺术基因,逐渐演变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口村花鼓戏,并组织排练演出。当时,参与花鼓戏演出的青年比较多。他们多才多艺,吹拉打唱,几乎无所不能。张邦选能演花旦和青衣,侯德林主演花旦,侯德高主演小生,李修道主演青衣,侯立升主演老生,侯立道主演老旦,侯德斌主演红生。他们白天各为生计奔波,晚上从家里自带灯油(当时农村还没有煤油,照明用的是豆油、棉籽油),会聚到张邦选家排练。排到半夜各自回家,第二天又各奔东西,全凭热情,绝无报酬。

  当时的演出条件之简陋,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演出服只有简单的几件衫、披,帽,头巾由演员自备,马鞭、幕条由村里的殷实人家捐助。舞台照明是两盏老鳖灯,这是一种古老的铁制灯具,灯捻粗大,燃豆油、棉籽油,演出中间还得拨弄灯芯、续加燃油。舞台道具只有简单的一桌两椅,没有布景,音响更是无从谈起。

  就是这样的一班人,形成了山口花鼓戏班的雏形。

  山口花鼓戏的板式非常丰富,主要有老腔、叠罗、满州、银扭系、苋苋花(又分大苋苋花、小苋苋花)以及悲宫、双叠翠、下河调等,或高亢,或委婉,喜怒哀乐,声声感人。唱词的句式结构有十字句、八字句、七字句等,特定的句式结构匹配特定板式的唱腔。伴奏乐器分软硬场,硬场乐器与其他剧种大致相同,软场主弦是四弦,其他伴奏乐器有二胡、竹笛等。

  山口花鼓的剧目以文戏为主,主要演绎才子佳人、家庭伦理方面的故事。主要剧目有《打芦花》《小姑贤》《土地堂》《赶山窝》《鸳鸯离》《游庵》《李文忠别家》等。新中国成立后,姚进伦、李道行、党可言等又移植编排了《小二黑结婚》《兄妹开荒》《招待所》等现代戏。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妇女没法登台演戏,女角全部由男演员反串。花鼓戏的演出大多在春节期间,正月十五前在本村演出,正月十五后出村,主要在沁阳的爻村、邬头村、王村、范村、鲁高村一带演出。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今天都难以想象,东村派人来接戏,西村拦着不让戏班走,因争戏而产生的纠纷时常发生,戏班在二月初二之前收不了工,回不了家。沁阳西向镇的高村为了能优先请到花鼓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便与山口村结成了“老社亲”。

  我父亲姚进伦是第二代花鼓戏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工丑行,且生旦不挡,样样能演。哪个演员有特殊情况,他都能临时救场,并且硬场家伙也样样精通。受父亲耳濡目染,花鼓戏也早早在我的心中留下了烙印。我经常黏着他,去看他们排练和演出。我不到十岁就登了一次台,扮演了一个一动不动、没有一句台词的神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样板戏流行,山口花鼓戏被当成“四旧”,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再加上豫剧等剧种在当地快速传播,花鼓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山口花鼓戏的最后一次演出是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演出的剧目是《打芦花》。那时候年轻的演员白双叶、李道安、李秀花等,现在也都年逾古稀了。

  此后,山口花鼓戏沉寂了很长一段时期,但它留在几代人的记忆却难以抹去,不时会被人们提起。那些曾经演过花鼓戏的老人,哪怕是跑龙套的配角演员,也会向年轻人绘声绘色地描述当年的演出盛况,难掩兴奋与自豪。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活的不断繁荣,人们对曾经辉煌、并为之骄傲的山口花鼓戏更加怀念。我也深感祖辈传承百年的民间艺术不能就这样消亡。2000年初,我拜访了当时还健在的山口花鼓戏老艺人李修章、李修芝和对花鼓戏非常精通的侯超光等老师,根据他们的回忆,把口口相传的《打芦花》整理出了文字剧本。2015年,镇文化站派郭正繁老师到村里再次对山口花鼓戏的唱腔板式进行整理,使山口花鼓戏的唱腔板式有了曲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室主任丁永祥教授,曾多次亲临山口村调研,对花鼓戏传承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经过我们的努力,山口花鼓戏的传承已经有了文字依据。

  2019年,我们根据新整理的剧本,复排了已停演几十年的《打芦花》全场。侯德高的孙子侯超勇扮演闵孝廉,李修资的儿子李道成扮演闵的岳丈老员外,党可治的女儿党玉粉扮演闵子骞。虽然演出技艺没有前辈们高,但是依然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和赞扬。

  我虽已年逾古稀,仍然有一个心愿,就是要把曾经辉煌数十年、沉寂数十年、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山口花鼓戏重新唱起来,唱出去。(姚修国)

  (作者简介:姚修国,1954年生,五龙口镇山口村人,2022年被评为山口花鼓戏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