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水洪池村十年修通致富路

2024-07-11 09:05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崔鑫

       思礼镇水洪池村,地处济源市思礼镇西北晋豫两省交界处,位于太行山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实验区内,距镇区28公里,海拔1470米,素有“中原海拔第一村”之称,是中共济源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办公旧址所在地,也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相传古时因洪水冲刷,在村中形成一大水池,夕阳照射下,池水呈红色,因“红”与“洪”谐音,故得名水洪池。现有6个自然庄、3个居民组,59户210人,耕地230亩。要说我们村的变化,需从40多年前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那会儿说起。

  一、十年修一路 天堑变通途

  我记忆中有这样一首民谣:“水洪池,高万丈,一条路,爬着上,出门靠扶壁,运输靠绳系……”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洪池人的出行之难。那时的水洪池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像一座孤岛,与山外唯一的通道是祖祖辈辈用双脚在大山里踩出的一条羊肠小道,从山顶到山下,要经过一山、一沟、一盘、一桥和一洞,一个来回两头见星星。道路狭窄陡峭,迂回曲折,常有人摔断胳膊跌折腿。全村200多口人,多数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

  1975年10月,一个大雪天,被抽调到乡里工作的我,重新回到生我养我的水洪池,被乡亲们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中的领路人,我准备带领大家大干一场。在村里摸爬滚打几年后,我觉得最关紧的事,就是要修一条通往山下的路。要想富先修路,没有路还谈何发展?我发誓一定要带领群众修一条能让乡亲们顺畅走出大山的路!

  1985年,经过再三研究、多方沟通,支村两委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宁肯苦干、不能苦熬,决定立即着手修路事宜。我们召集全村老少一起开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全村人用玉米粒投票的方式决定是否修路,最终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为保证修路计划顺利实施,我们商量确定了几条规矩:修路不计报酬,自家置办工具,自带干粮;一年365天除农忙两个月外,其余时间均参加修路,按照工时计分,考核出工情况;凡年满16岁至60周岁的男性村民全部无偿参与修路;以后路不管修多少年,男孩长到16周岁都要“服役”,60周岁“退役”,直到路修通为止。

  修路要有人更要有钱,当时村里、乡里经济都困难。为筹集资金,我们一方面向乡政府求助,一方面给曾经在县委驻水洪池村工作过的赵守训(曾任济源县政府副县长等职, 1966年调至北京市委工作)写信,希望他能帮忙。赵守训接到信后,马上给河南省交通厅和济源县委打电话协调,才让我们更有信心和盼头。

  为实现乡亲们千百年来“走出大山”的梦想,在资金、施工技术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我带领7名党员,组织全村59户48名男劳力和27名女汉子,开始向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开战。没有钱,有的人拿出了多年攒下的盖房钱,有的老人把自己备用的棺木卖了,有的人卖光了圈里的牛羊,还有的人卖掉了闺女的嫁妆……为了省钱,乡亲们自学施工技术、自制炸药和工具。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如蚂蚁搬山一般,硬是靠着人工的力量,一镢头一镢头地挖,一铁锹一铁锹地铲,一箩筐一箩筐地抬,一平车一平车地拉。乡亲们白天腰间勒根绳子在悬崖上打钎,晚上在岩缝中打地铺睡觉,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啃块野菜饼,冬天每个人的虎口都裂开了口子,夏天肩上都要晒脱几层皮。

  我一直说水洪池的路修得艰难,也修得悲壮。我们硬是凭着血肉之躯,用最简单的工具、最原始的方法,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用镐头、铁锨、血汗刨出了一条路。

  全村70%的人为修路负过伤流过血,参与修路村民的耳朵基本被炮声震出了毛病,还有两位村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87年的春节,村委会主任李贵德带着苗田岐和几个村民,没有休息一起又上了工地,没想到苗田岐在处理危险石块时发生了意外,他走时年仅43岁。1991年初冬,赤脚医生李中河在悬崖边搬动石头时,因用力过大,跌落悬崖,年仅40岁。但水洪池人没有被吓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道路在我们脚下一寸寸的延伸。

  经过近10年的苦战,我们共开凿土石55万立方米,打通隧道3条,破开66座山峰,筑砌护堰108段,投工近28万个,硬是在巍巍太行山中“啃”出了一条长13.5公里、宽4米的盘山路。1995年,我们又带领全村劳力修通了与山西阳城县交界的道路。

  水洪池人因为修路引起了山外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以我们为原型拍摄的电视剧《日出日落》让水洪池声名远扬。更重要的是,有了路,我们水洪池人才有了迎来今天翻天覆地变化的“出路”。

  二、发展村经济 迈上致富路

  “出门就爬山,运输靠扁担,吃粮靠救济,娶妻靠山西。”这句顺口溜是修路之前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里山高气温低,小麦不能生长,村民一年到头只能吃粗粮,只有过年每人才能领到乡里救济的25斤小麦。遇到头疼脑热就靠土方熬过去,遇到大病急症,才把病人往山下抬。大部分村民没有收入来源,仅一些年轻力壮的采点草药、弄点山货拿到山下卖钱补贴家用。由于山高路远人穷,本村的姑娘不想待在这里受罪,山下的姑娘不愿嫁到这里受苦,娶媳妇只能到更远的山西农村。后来,山西那边经济发展了,又逐步演变为“山下姑娘娶不来,山西姑娘不来嫁,本村姑娘不愿留,村里光棍遍地走”。40来户人家的小山村,30岁以上的光棍汉就有18个。到1985年,水洪池人平均年收入仅有76元。现在想起这些事,我心里还很不是滋味。

  路修通后,我就琢磨着怎样让乡亲们脱贫。我们离九里沟景区很近,路通了以后,来水洪池避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乡亲们的眼界也逐渐开阔了,想法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我们因陋就简,先后开发了仙人桥、虎板岭、滴水盆、仙果洞和奇洞群等景点,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乡亲们向游客售卖虎头鞋、篾编等传统手工艺品,橡面凉粉、土馍、土鸡蛋也很受山外人欢迎。水洪池人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脱贫攻坚战在全国打响后,水洪池村成为市移民局的结对帮扶村,迎来了驻村工作队。在思礼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村民们共同努力,水洪池的旅游产业得到大发展,面貌实现了大变样。

  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我们借助毗邻的九里沟景区、“那些年·小镇”、南坪古村等,大力发展旅游业,建成了水洪池避暑度假山庄,前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水洪池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山顶小气候,盛夏最高气温不超过28℃,昼夜温差10℃左右,生态优良,古风浓郁,环境清幽,堪称世外桃源,是休闲度假、避暑养生的好地方。我们村2017年荣获“中国森林氧吧”称号,2018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荣获“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称号。

  此外,水洪池丰富的红色资源也得到了开发利用。1943年6月,中共济源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时任县委书记焦祖涵、县长孙渊鸣、县武装大队教导员赵守训等人带领下,由山西省阳城县桑林乡秋树沟村迁驻水洪池村办公,在此发展抗日武装。在他们的带领下,成立农救会、妇救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领导群众搞生产度饥荒,对日伪开展游击战,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水洪池也成为豫西北抗日革命的摇篮和发源地之一。我们把中共济源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保护得很好,就是现在的“水洪池05号院落”。

  最近几年,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络绎不绝的游人走进水洪池,在这里休闲娱乐,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为乡亲们带来了商机。

  2016年,我们水洪池人甩掉了穷帽子,实现整村脱贫。看着村里的这些变化,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路通了,一通百通。村里不但用上了电,看上了有线电视,安上了程控电话,还种上了高寒小麦、高山反季节蔬菜,办起了花岗岩石料场、鲜切花基地。说到底,这一切都是党的政策好。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2016年经济源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财政局、市农牧局联合评审,水洪池村被定为省扶持村级集体。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2016年经济源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财政局、市农牧局联合评审,水洪池村被定为经济发展试点村,获得扶持资金162万元,用于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2017年11月17日,帮扶企业万洋集团与我们村合资成立了“济源水洪池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2019年8月12日,济源市发改委批复同意我们筹建水洪池村农业农村综合服务站。2020年12月21日,水洪池村农业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取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同意思礼镇水洪池村农业农村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建设的行政许可决定》。水洪池村农业农村综合服务站的建设,为我们进一步发展谷物、玉米、核桃、山茱萸等农产品初加工、完善安全饮水的基础设施,创造了条件。

  如今,我们水洪池村群众的腰包鼓了,集体经济收入早已突破10万元,全村有94人在外上班、务工,占到总人数的近一半;有44户在镇区、市区或外地购房,占到了75%。

  回顾这些年我们水洪池的发展变化,秘诀无外乎以下这么几条:党的正确领导,全体村民的通力合作,愚公移山精神的鼓舞。而我只是作为曾经这一方群众的领头人,做了一个共产党人该做的事情。党和政府给了我许多荣誉。我先后被河南省委和济源市委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先进个人、2015年度全国“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荣获济源市“新愚公奖章”。

  2019年,水洪池公路成为济源市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我又做起了义务讲解员,向参观人员宣讲愚公移山精神。我还记得当年原河南省交通厅厅长张琼同志给我的题词:“一辈子、一条路、一生情”。她这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带领乡亲们修了一条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这就是我这一辈子做得最无悔的事。(苗田才 口述 张龙涛 朱峰 整理)

  (本文口述者苗田才,河南济源人,1945年12月生,曾任思礼镇水洪池村党支部书记。整理者张龙涛,河南省济源市人,1987年10月生,思礼镇党委委员。朱峰,河南省济源市人,1971年6月生,济源市移民安置局办公室副主任、驻思礼镇水洪池村第一书记。)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