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孤树不孤

2024-06-19 09:58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克盈盈

  孤树村,因一棵孤独的柏树而得名。虽有刘秀逃生至此插下柏枝长成柏树这一美丽的传说,但“出焦作西望,巍巍峦巅一树屹立,形如伞盖,又如宝塔,状似亭亭玉立之神女”当为实实在在的地方人文记载。

  孤树村,历经时代变迁,现隶属承留镇管辖。承留南山森林氧吧公园,吸引的不光是济源人周末、节假日消遣游玩的目光,更为众多外地户外、骑行人士热衷于前往,山道弯弯,林木茂盛,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自然不负来者之望。孤树村,出济源市区西行二十五公里,就在南山森林公园的范围之内,四季有景致,时时有情调。

  闲来无事,走着走着就走进了古朴静谧的孤树村,闯入了翠竹园。没有车水马龙,没有城市喧嚣,只有带着泥土味的乡间小道,还有婉转悠扬的鸟鸣。与偶遇的老人闲唠,与绽放的野蔷薇对视,与二十亩竹林一起听风,每一个瞬间,都回味无穷。

  仔细聆听,又知道孤树更多的传说故事。碓臼沟为何成了段家沟,老泉眼怎么唤作了老泉沟,似乎都与神仙有关,可居住在孤树深山洼里的老人,哪一个不赛神仙?见过孤树村八十多岁的老太,挑粪种菜,健步行走,奋力举镐;见过孤树百年皂荚树下的老汉,对着土地,对着庄稼,深情交谈。其实,是他们创造了孤树村的神话,也是他们改造了孤树村的贫穷,更是他们为子孙积淀了丰富的原生态资源,让孤树的未来充满了竹节一样青绿挺拔的希望。

  犁耙、推板、荆篮、牛笼嘴挂在了土墙上,成为历史典藏,让后人瞻仰。可劈柴做饭的地火,依然可以成为共享食堂的主要炊具,让村里的老年人在大锅饭的喷香中安享幸福晚年,让归乡的游子吃上一口地道的家乡菜,也让游客花微薄的薪酬,吃上一顿农家乐美味,花卷、豌豆包、熬菜、大馒头,每一种口味都是“妈妈饭”的味道。还有曾经熏染过过往烟火味的老房子,可以让疲倦的城里人休闲居住,感受山里清风明月的安宁。

  孤树不孤,有村干部倾情改造家乡面貌的决心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翠竹园的竹笋走上团建队伍的餐桌,特色的山野菜走进城里的菜市场,小麦、玉米的岁岁丰收,蔬菜制种走向更远的地方。

  孤树不孤,有衍生的同类树木相依,有村民种下的参天大树相靠,有自然生长的花草树木相陪,有瓜果飘香的树木相伴。站在孤树,满眼都是林荫。尝一口槐花的香甜;看一眼与城里楸花大道上粉色不一个色彩的黄色楸花,更增长见识;桑葚熟透,伸手摘几粒塞进嘴里;柿子红时,好客的孤树人还会送你几串带回家。

  孤树不孤,孤树与古泉、古井、古树息息共生,与经过孤树的8条河流,一起滋养孤树村的380亩耕地和28平方公里的村落。孤树的美,在于它的小而精致,独特的灵动之美,随便择一条小路,便可以登上一座小山丘,那里有歇脚的凉亭,可以俯瞰孤树村的青翠和茂盛,对着孤树村说出你发自肺腑的喜欢。

  孤树不孤,用自身的优质资源,引来国家、省、市龙头企业“济源市阳光兔业科技有限公司”,年出栏多达十多万只的种兔,是企业发展的动脉基石,带动了孤树村的经济发展朝前迈步。地处丘陵的孤树村,在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建有自己的图书馆、阅览室、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多媒体功能室,不仅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而且招来了更多的观光游客,让孤树村不再寂寂无声,引来更多的“金凤凰”栖枝。

  《济源承留:竹产融合 让百姓吃上“生态饭”》走上了大象新闻网;一群“花衣衫”的娇俏女人,在孤树的竹林里穿梭舞动;一帮研学的娃娃在开心地参观小兔子;一个个预约电话在与村支书愉快洽谈。到孤树认养菜园,购买竹手工艺品, “竹”餐厅就餐,“竹”民宿居住,都让人怦然心动。

  白日,阳光明媚,树叶舞动,东西长七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的孤树,处处可见游山玩水的不速之客。夜晚,竹叶沙沙,流水潺潺,孤树同时亮起太阳能路灯,照得大槐树上的红灯笼更加红艳,照得地火灶里的火焰更加亮堂。

  孤树不孤,有山,有水,更传承着新时代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奋进精神。(李淑君)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