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声”系列报道】废旧农膜回收利用 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关注济源网微信
“今年我们的废旧农膜有人上门回收,既省时又省心。”6月17日,思礼镇涧南庄村大棚蔬菜种植户运耀武开心地说。当日,他签订了废旧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承诺书。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膜(地膜和棚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废旧农膜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之前,部分废旧农膜被随意丢弃、深埋和焚烧,成为农业农村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源头之一,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残留农膜不仅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还会造成化学污染。”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负责人贾永贵介绍。近年,示范区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网点回收”废旧农膜回收运行机制,扎实开展废旧农膜科学使用及回收工作,实现农膜“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废旧农膜回收价每吨1000余元。这不仅保护了环境,还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实现了经济生态‘双赢’。”贾永贵说。
据了解,2023年,示范区农膜使用量达392.59吨(其中地膜使用量223.79吨、棚膜使用量168.8吨),回收率达93.12%。
示范区农业农村局联合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不断加强“非标”地膜监管,防止“非标”地膜进入销售和使用环节。据统计,目前,济源已实现国标地膜全覆盖。
示范区农业农村部门结合科技下乡、生产培训等活动,紧抓春耕备播和“三夏”“三秋”生产关键期,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废旧农膜对农田土壤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危害,营造人人参与防治“白色污染”的浓厚氛围。同时,示范区积极探索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模式,变废为宝。济源市军强塑业有限公司负责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其采用专人上门回收-归集各级回收站-企业到站回收的模式,确保不漏收。2023年,示范区新建市级回收站1个、镇级回收站5个。
“每3吨废旧农膜可加工成1吨聚乙烯再生颗粒。这些颗粒出售给下游企业,成为生产塑料扣板、保温材料、滴灌管带的主要原材料。”济源市军强塑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岩峰介绍,“公司年可处理废旧塑料3000吨,承担了全区废旧农膜的回收处理任务。”
为有效解决传统农膜易破碎、难回收等问题,推动农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还积极开展全生物降解农膜的试验与推广使用工作。2023年,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在河南绿茵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白菜制种基地开展10亩全生物降解农膜试验和10亩加厚高强度农膜试验,成效显著。今年,示范区计划推广应用此种农膜3.9万亩。(记者 王鸿斐 通讯员 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