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战“三夏”】农机达人刘杰的繁忙“三夏”
关注济源网微信
进入5月,梨林镇东许村村民刘杰的电话就没停过。
刘杰是一名妥妥的农机达人。他今年36岁,有3台大型打捆机、4台大型青贮机,还有几台喷农药的无人机,以及5台农用拖拉机等设备。用刘杰的话来说,他的这些农机全是当下最先进的,专门服务济源乃至全国各地的种粮大户。
正因如此,每年从5月开始,刘杰就迎来了自己最繁忙的时候。先是之前合作过的来自湖北省荆门市的几个种粮大户,打来电话预定刘杰和他的农机车队去给他们的农场打捆秸秆。之后,驻马店等地市的种粮大户也纷纷打来电话。
彼时,济源尚未迎来“三夏”,刘杰便带着自己的农机车队出动了。第一站去荆门。他们把那边客户预定的农机服务完成后,转头开往驻马店。在驻马店忙活完,济源的“三夏”就要开始了,种粮大户们早早就打来电话。于是,这支农机车队又马不停蹄地回到济源。
见到刘杰时,他正站在五龙口镇休昌村的一处农田旁,看着农田内忙碌的打捆机。农田内,一台打捆机正热火朝天地忙碌:“吸”入秸秆,旋转、压缩、捆绑……就这样,一个个方形的草垛被“吐”出,整齐散落在田间。
秸秆在打捆机的操作下扬起阵阵烟雾,在麦田的映衬下,绘出一幅生动的夏收图。刘杰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他索性不戴太阳帽,自顾站在农田边与农场主攀谈。
“每年5月份开始忙碌,一直忙到10月份,正是一年中最晒的时候,肤色已经成这种颜色,捂不白了。”刘杰笑着说。
翻开刘杰的履历,你会发现,他始终走在科技兴农创新服务的路上。
2012年,24岁的刘杰在一期电视科技类节目上见到一台青贮机。那时,济源还无人购买青贮机,秋收时节,收割玉米秆制作饲料全凭人工,费时费力。
“如果有一台青贮机,岂不是帮了农户和养殖场的大忙?”电视上的青贮机让刘杰看到了商机。他当机立断,拿出全部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笔钱,花了24万元购置了人生中第一台青贮机。也就是这台青贮机开启了刘杰的农机致富之路。
刘杰回忆,虽然机器买回来了,但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操作,愣是在厂家的指导下摸索了两天才开始上手。因为对青贮机不了解,所以当看到刘杰驾驶青贮机不一会儿便把地里的玉米秸秆收割完成并粉碎时,农户们便蜂拥而至,排着队让刘杰去自家农田收割玉米秸秆。
2013年,刘杰再次购买了两台青贮机,并招了司机,但业务范围只在济源。2016年,青贮机在济源已经普及,刘杰将原本的国产青贮机换成了更为先进的进口机器,并将业务扩展到全国。
这些年,刘杰的业务遍布浙江、湖北、宁夏等地,农机手更是增加至14名。他把自己的事业成功归结为这些年国家对于农业的支持和扶持上。
“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发展,推出了很多利农政策。”刘杰说,他也早早不再自己驾驶农机,而把这些工作交给专业农机手,自己将重心放在业务对接和农机知识学习上。
“我现在的这些机器,全是当下尤为先进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很高。”提起自己的这些“大家伙”,刘杰不无自豪。这些年,但凡与农业相关的信息,他都随时关注。他所在的全国农机群里常常有人分享当下先进的农机设备,每一条他都会细心查看。
“干一行就得深入了解这一行,随时关注这方面的政策信息,掌握农业动向。”刘杰指着田间忙碌的打捆机告诉记者,购置这些农机时,正是国家出台秸秆焚烧相关政策的时候。那时他迅速寻得商机,购置了几台打捆机。
“秸秆焚烧会造成大气污染,但是如果不处理秸秆,又会影响下一轮的作物种植。”刘杰的老客户济源市和丰家庭农场负责人郑志远告诉记者,打捆机把秸秆粉碎打捆,既能帮他们解决秸秆处理难题,还能将其运送到养殖场实现再次利用,可谓一举多得。
对于刘杰的农机车队,郑志远总是褒奖有加。“这就是我们国家一直推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最好呈现。”郑志远说,一台农机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即便是种粮大户,也难以拿出这么多钱购置。“一年中也就在收获的时候用一次,如果购置这样的设备,对我们来说投入太大。”郑志远说,正是因为有了刘杰这样的农机车队,他们只需要提前联系对方就行。
“以我们农场的1100亩地为例,如果靠人工和以往的农机,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夏收、夏种,但是现在,联系了大型收割机,不到3日就能完成所有收割,省时省力省钱。”郑志远说,这样一来,他们就有了更多精力研究作物的种植,进而培育出更优质的种子。
如今,正值济源“三夏”最为繁忙的时候,刘杰和他的农机手们都留在济源。等忙完这几天,刘杰便会带着他的车队前往河北,那里有一片又一片的农田等着他们。(记者 李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