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回望宋庄

2024-05-31 09:01来源:责任编辑:崔鑫

  (接上期)

  休养连驻扎宋庄

  解放战争中,我军南下经过济源时,把一些伤病员留在荆王村战地医院疗伤。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大部分归队随军转战,还有一些需要就近安置休养,称为休养连。当时,县城以西很多村庄都驻扎有休养连。驻扎在宋庄的修养连有20多人,连长名叫师武学,很会做群众工作,很快就和村农会干部一起,把休养连的食宿安排筹划得停停当当。民兵队长李绍文,一边组织民兵转运安置伤员,一边安排年轻妇女为战士们拆洗被子缝补衣服烧火做饭。黄振海、黄习鲁、黄习凯、黄存年等人,都把自家的房子腾出来安置休养连的干部战士。

  经过一个多月疗养,修养连的战士很快都恢复了健康。休养连离开村子前,连长师武学还组织修养连的战士和宋庄的女青年举办了一场文艺表演。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修养连驻扎宋庄以后,时年十四岁的黄家妙龄女孩黄金兰,与修养连连长师武学渐生情愫。修养连离开时,黄金兰与家人不辞而别,追随修养连离开家乡,与师武学结了婚。婚后,黄金兰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当卫生员,入了党,随陈谢大军转战云南贵州等地。1954年转业后,曾任太原市蔬菜公司经理。1988年退休。2019年病逝于太原。其夫师武学解放后任太原铁路分局公安处处长。

  第八节 先贤遗风

  碑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缅怀先人彰显先人功德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乡间,碑刻主要有两种:一是墓碑和墓志,创立者一般为墓主后人。二是路碑,创立者没有特定对象,碑主多为民众公认的有功德之人。20世纪60年代以前,宋庄村周围多有坟墓散落田间,立有墓碑的坟墓虽然不占多数,但很显眼,其中尤以村东黄姓大坟的墓碑最为高大气派。另外,在南街东谷沱和西谷沱边上的叉路口迎面处,分别都立有路碑。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为“破四旧”,这些墓碑和路碑都被悉数推倒砸坏。再后来,随着公坟的建立和年代的久远,人们对这些碑刻的内容,已经茫然无所知了。

  帮助村志写作组“唤醒”碑刻内容的,是北海街道药园村的文史研究者刘建先生。他在查看收集到的文书类古董中,发现有一篇手抄件的内容与宋庄有关。文章虽然没有标题,但一开头即明言“赵玉书,字景素,前清岁贡,邑西宋家庄人。”于是就用手机微信发送给了村志写作组的负责人。经村志写作组赵天中先生辨认,认为应该是原来立在南街东谷沱路边的路碑碑文;因为他早年曾听父亲赵恒吉说过,那碑是为赵家一个教书先生立的。

  从碑文可知,赵玉书是一位优秀的私塾先生,他的门生多有成就,且“敦厚宗族,待族弟玉堂及姪克治,具为之课读谋婚,俨如同胞亲生”,“乡里慕公义者,悬匾以致敬”。但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教书先生,因为没有子嗣,死后只能“绝坟茔”(不能埋葬祖坟),让读者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无情和赵玉书的无奈。

  由于赵玉书碑文的发现,进而引起了村志写作组同仁对另一处李姓功德碑的记忆。该碑与赵玉书碑相距不远,也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坏的。

  该碑主李建元,是宋庄李姓第十世人,因乐善好施,扶危济贫,族人感念其德,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春在村东头为其造立扬善碑。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济源诸绅士又为其作颂德诗章,并刻碑纪念。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济源县令何荇芳主持编修《济源县志》,将李建元选入孝义篇。

  清乾隆《济源县志·人物·孝义》记载如下:“李建元,宋家庄人,敦朴力农。后服贾邓州,家境渐饶,慷慨乐施。邻里婚葬,凡告贷皆量资之。每岁除酌给贫者钱谷,不责偿,亦无德色。年八十有二卒。邑人士为诗,勒石表之。”

  文字简短,但李建元乐善好施的形象已经赫然在目:街坊邻里有困难,凡有所求,他都慷慨解囊相助,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受接济的街坊邻居,他不仅不要求偿还,脸上还不会显露出助人为乐的神色,让被救助者感到难堪;如此高尚的情操,实在令人钦佩!

  自从发现了这些珍贵的资料,村志写作组同仁又提出新的建议:希望进一步考察本村黄姓家族的墓志铭。在此之前,本村老干部黄存谦、黄存金曾多次提及黄家先人历史上受过皇帝封赠并有圣旨存世的信息,但具体是什么官职,并不清楚。后来,在《济源市黄氏总谱》中看到两篇墓志铭,一篇名《皇清诰授奉直大夫知州衔湖南城步县知县治斋黄公墓志铭》,一篇名《皇清例封征仕郎晋封承德郎式之黄公墓志铭》,但因为都是后来抄写的文本,又经电脑录入,其中有多处缺字,还有几处明显舛误。在没有拓片可校的情况下,经过仔细辨识和推敲断句,内容大体明晰。为方便读者释读理解,谨对三篇墓志铭文释读如下;

  皇清诰授奉直大夫知州衔①湖南城步县知县治斋黄公墓志铭

  同治乙丑(1865年)岁治斋黄老夫子,由湖南解徂归谒②,□□之下,如坐春风,谈论诗文,□□不倦,无异襄年③受业时。越五年,老夫子与师母李宜人④相继卒。子悳焯悳煜将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二十九日合葬祖茔,丐余志其墓。余素不文,然不敢辞。

  仅按状:老夫子姓黄氏,名枋,字亦得,号治斋。世居北直获鹿县,明永乐年间迁济。曾祖舜卿,太学生;祖殿元,卫千总;父智林,布政司理问,誥赠奉直大夫。老夫子素性静谧,所作诗文卓然,自成一家,尤工翰墨。以丁酉科选拔就州判职,分发湖南。亲老告近,改江苏以学问。文章深为制军于公器重,署常州府督粮通判、庚子科同考官。

  制军□□老夫子至孝性成,特命办差山佑卑,得便道省亲,方似大用,而老夫子丁艰回籍。服阕⑤后,赴湖南省,历已酉、辛亥、戊子三科同考官,借署湘潭县、朱亭县丞,值巨寇由粤西窥长沙,朱亭扼其冲要。积粟练勇,悉力堵截,屹然为湖南保障。寇惧,迁道遁去。获贼数百人,手刃其五。遂超升知县,历摄慈利、零陵、道州□□篆。抚军以老夫子材优折冲,不宜置之□□地,改署通道县,地处极边,苗疆险峭,粤匪出没之所。抵任后,广设方略,民不□寇,旋授城步县,险要艰危,无异通道。岁更饥,哀鸿遍野,□□防堵抢扰中,设法赈济,赔垫不惜其多。民方为寇,公之借卒以清鲠⑥,□□谐俗,贼归去□□,旋里。方余授业,老夫子祗知道学优深耳,及出宰百里为□□国家宣力,为百姓托命。来则寇,灭潢池之兵⑦;去则民,堕岘山之泪⑧。赫然与古人辉映哉。

  老夫子昆弟九人:长兄夭亡;次兄肃,太学生,出继长门;三兄楷,余授业恩师也,恩贡生候选州判,晋封承德郎;四兄模,貤封⑨奉直大夫;五兄夭亡;七弟榕,貤赠承德郎;八弟桂,武生,六品衔;九弟梅,邑庠生,候选州判。师母李宜人,江苏宜兴县知县李公还三次女,读闺范诸书,深明大义。老夫子筮仕⑩垂三十年,赖宜人家居绝内□□,尤又严督子悳踔读、悳煜遂,府□□冠军,以优等食禀饩 ,候选训导。固老夫子函示至切,实宜人书获之功也。

  老夫子生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十二月十五日亥时,卒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三月十六日亥时,享寿六旬有六。李宜人生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三月十三日子时,卒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一月十三日亥时,享寿六十岁;如宜人郭氏、陈氏今具在。子二,长悳踔,次悳煜,幼;女四,长适燕公太学生贵长子烛之,次适癸酉科林县教教谕卫公济世子湖南州吏目林枢,三字太学生正公用梅次子省,四幼;孙一,克状,业儒;孙女三,长字直棣广平府经历孔公广宗次子昭禄,次三幼。

  铭曰:太行之南,王屋之东。一代伟人,杰出其中。巍乎文德,赫然武功。匡刘再见,韩范更生。南服德普,北阙恩浓。铜章墨綬,紫诰黄封。一门衍庆,福荫无穷。

  候选惠学训导授业赵玉书顿首拜撰文

  候选知县乙未科举人世晚李庆昌顿首拜书丹

  增广生员愚姪李世守顿首拜篆盖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十月二十九日

  注释:①诰授:皇帝任命当朝官员授予封号。奉直大夫:从正五品。②解徂(cu)归谒(ye):辞官告假归里。③襄年:往年,过去。④宜人:宋代政和年间始有此制。明、清五品官妻、母封宜人。⑤服阕(que):指守丧期满除服。⑥清鲠:清高刚直。⑦潢池之兵:指兵变。⑧岘山之泪:比喻对死者的怀念。⑨貤(yi)封:以自己所得名号,呈请朝廷移授尊长,以示孝敬。⑩筮(shi)仕:初出世作官。

  皇清例封征仕郎晋封承德郎①式之黄公墓志铭

  道光辛未(公元1839年)岁,余馆于宋家庄式之亲家之别业,课读之暇,相与谈论家世。后余秉铎②淅川,而音信遂疏。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余解徂旋里③,公及安人己先后弃世。其长子德杰、次子恩熙,择吉於六年正月二十七日己时合葬于祖茔之次,丐余为文而铭其墓。

  余与公本系姻益,又相知最悉,故不敢以不文辞。谨按状:

  公姓黄氏,名楷,字式之,号士则。由恩贡生就职直隶州州判,以子德杰贵,晋封承德郎六品衔彰德府训导。

  明永乐间,由北直获鹿迁济,代有伟人。曾祖舜卿,太学生;祖殿元,候选卫千总;父智林,候选布政司理问,诰赠奉直大夫知州衔湖南城步县知县。忠厚传家,世为河北望族,以读书昌大其业者,则自式之公始。公生而颖异,读书等身,作文精深,矫健不喜平衍,弱冠应童子试,冠其曹,旋以优等食廪饩。公兄弟九人,皆卓荣哥伟。公居三,尤精於医,所全活者甚众。一日,公谓诸弟曰:父老事烦难以一身独理,今吾愿弃举子业,身任其事,以代父劳,不误诸弟读书之功。弟皆唯唯听命,争自琢磨。长兄夭亡;次肃,太学生,出嗣长门;四模,以弟贵,貤封④奉直大夫;五弟亦少亡;六弟枋,才学兼优,丁酉选拔湖南城步县知县,钦加知州衔;七弟榕,以姪德杰贵,貤赠承德郎;八弟桂,县试冠军,入武庠,现以军功钦加六品衔;九弟梅,相继入邑庠,由军功候选州判。子德杰,由庠生亦以城功选授彰德府司训⑤,钦加六品衔。墨绶铜章,萃於一方,非皆公之力,与安人⑥姓王氏、藩理问清公次女、太学生用梅公胞妹仁厚慈祥,孝翁姑,和妯娌,得家人欢,佐理家政,井井有条,所以,公昆季自分析以来,数十口嗷嗷待哺,均无冻馁之患者,安人之力居多。诰封安人侧室王如安人知理法,勤俭自持,抚诸子如己出;诰赠安人侧室刘氏□□自守,今在堂。

  公生於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十月二十五日戌时,卒於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申时,高寿六十有八。安人生於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八月三十日戌时,卒于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七月初七日,高寿七十二岁。王如安人高年三十岁,公子二,长德杰,次恩熙,太学生。女三,长适诰赠朝议大夫谥统孔公次子长葛县教谕广怀,王安人出;次适布政司经厝士精李公□□三子邑庠生友棠,王如安人出;三适江苏宜兴县知县述三李公第四子臬司狱尔炽,王安人出。孙男五、女五;曾孙一,曾孙女三。墓附祖莹。

  铭曰:大智勿聆,大勇勿争。劲直之气,出於性秉。鸿图燕翼,贻厥孙曾。龙章凤诰,克继家声。佳城郁郁,古柏青青。牛眠北吉,马鬣崇封。永安窀穸,福禄筱同。

  诰授奉直大夫五品衔南阳府淅川厅教谕乙未恩科举人姻愚弟卫庄顿首拜撰并篆盖

  例授修职郎选受业赵玉书顿首拜书丹

  男德杰恩熙泣血勒石

  丁卯(公元1867年)正月二十七日镌

  注释:①例封:朝廷把官爵授予官员在世父祖。征仕郎:从七品。承德郎:正六品封赠,文散官。②秉铎:担任文教官员。③解徂旋里:辞官告假归里。④貤封:清制,官员以自己所得封诰,请求改受远祖、伯封或外祖父母等,称貤封。妇女称貤赠。⑤司训:县学教谕。⑥安人:封建时代命妇的一种封号。宋代自朝奉郎以上,其妻封安人。明清时,六品官之妻封安人。如系封与其母或祖母,则称太安人。

  赵玉书路碑文

  赵玉书,字景素,前清岁贡,邑西宋家庄人。幼聪敏,举止端方。初入塾,嗜学性成,博闻强识,日诵千余言。年十二入泮①,即通十三经。能属文,尤好古今文史,一辄成诵,十九岁入泮。天性至孝,家虽贫,事父母能得其欢心。初欲以科第荣亲,奈命途多舛,莫遂其志食饩②。后双亲相继逝,遂绝意进取,专心成就后学。以四子书讲解,贯串经史,循循善诱,人故多所成就,如张观察弟兄、李齐斌、齐玉庭、苗令图、吕谐等,皆其著名弟子。其余食饥采芹③者,实繁有徒。一生手不释卷,非公事,未尝足履公庭。尤敦厚宗族,待族弟玉堂及姪克治,具为之课读谋婚,俨如同胞亲生。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沐公教泽者,仝悬匾勒石,以志不忘。即乡里慕公义者,亦悬匾以致敬。寿享九十有四,身心无少偏。虽以明经④老没,世名称焉。

  碑阴并有授业李齐斌古风一章:王屋钟人杰,龙潭起俊英。天潢追古帝,造夫佐干成。一代风骚主,千秋月旦评。胸中罗锦绣,腹内隐玑衡。翰墨时摹柳,友朋愿识荆。诗词宗李杜,问学准朱程。早许文为富,偏遭运未亨。秦庭书十上,楚地玉三呈。未得攀金凤,无由获金鲸。从容消虎梦,坦荡绝坟茔。共仰提撕德,群蒙善诱情。路旁彰道泽,楣上表恩荣。久厌千钟俸,能教四座倾。醰醰经籍味,梦不到三公。

  注释:①入泮(pan):古代学生入学仪式。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②食饩(xi):明清时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的生员享受廪膳补贴,成为廪生。③采芹:指入学或考中秀才,成为县学生员。④明经:明清时期对贡生的尊称。

  黄氏墓志铭及赵氏路碑文释读:

  第一,黄氏墓志铭二文显示,晚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1年),宋庄黄姓家族一门生九子,除老大老五夭亡外,其余七兄弟所获学位、官职、品衔分别如下:

  长子(夭亡)。

  次子黄肃,(出继长门),太学生。

  三子黄楷,医生。候选州判(州判从七品,候选州判无品衔)。长子德杰,以武功选授彰德府司训(司训即教谕,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局长)。钦加六品衔。父以子贵,晋封承德郎(正六品,文散官)。

  四子黄模 ,以弟贵(指黄枋),貤封奉直大夫(从五品,文散官)。

  五子 (夭亡)。

  六子黄枋,湖南省城步县知县,诰授奉直大夫(从五品,文散官)。

  七子黄榕,貤赠承德郎(正六品,文散官)。

  八子黄桂,武生,六品衔(墓志铭不明确。武生应是武庠生,即武秀才,但达不到六品)。

  九子黄梅,庠生,候选州判(州判从七品,候选州判,无品衔)。

  以上文字,多处涉及清代官职,权作简介:按照清代封典制度,官职共有九品十八阶;与之相应的,还有文散官、武散官,以及与之相应的封赠制度。其中,黄家墓志铭中所涉及的官阶主要有以下几种:

  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从五品授奉直大夫,俱授诰命。

  正六品授承德郎,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正七品授文林郎,从七品授征仕郎;

  正八品授修职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授登仕郎,从九品授登仕佐郎。

  清代官员,还可按本身受封爵位名号,呈请移授亲族尊长,谓之貤封(也称例封)。若人已死者,称貤赠。貤封不得逾制:八品九品官可貤封父母,四至七品官可貤封祖父母,一二三品官可貤封曾祖父母。本宗以内,可貤封伯叔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嫂及庶母。外姻惟外祖父母可以貤封。凡封赠,只有品衔,无官职,无俸禄。

  墓志铭显示,获得高等级官职的主要是黄枋。《皇清诰授奉直大夫知州衔湖南城步县知县治斋黄公墓志铭》显示,黄枋生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从同治丁酉科(公元1837年)起,先后在湖南任州判、府督粮通判等职。在平息朱亭县叛乱中立下大功,委任城步县知县,钦加知州衔,诰授奉直大夫,属于从五品文散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厅级副职或省直辖县级市市长,但因属于文散官,没有实职实权,年俸银80两(大约相当于当时三四个普通劳动者的收入)。黄枋同治乙丑(公元1865年)晋封后即告老还乡,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卒,享寿六十六岁。

  《皇清例封征仕郎晋封承德郎式之黄公墓志铭》显示,墓主黄楷是“由恩贡生就职直隶州州判。以子德杰贵,晋封承德郎六品衔彰德府训导。”按明清科举制度,每年府、州、县可选送廪生入京都国子监肄业,称为岁贡。凡遇皇帝登极或其他庆典而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外再加选一次,称为恩贡。黄楷由恩贡生就职直隶州州判,虽然只是一个从七品官衔,也算是得到重用了。所授承德郎,是因其子德杰的官职貤封的正六品文散官,只有官阶而没有相应的俸禄。

  第二,黄枋是墓志铭中涉及的黄姓诸人中职位最显赫者,其墓志铭出自赵玉书之手,可见赵玉书虽然只是职业塾师,但在济源当地名誉声望及笔墨文辞非同一般。黄楷的墓志铭出自“南阳府淅川厅教谕乙未恩科举人姻愚弟卫庄”,根据文中称墓主“与公本系姻益,又相知最悉”,“道光辛未(公元1839年)岁余馆于宋家庄式之亲家之别业,课读之暇,相与谈论家世。后余秉铎淅川,而音信遂疏。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余解徂旋里”等文字,推测卫庄与黄姓应是姻亲关系,按辈份应属同辈;另据黄氏族谱,黄楷的孙媳妇也姓卫,如果此女子是卫庄的孙女,卫庄在黄楷墓志铭中自称“姻愚弟”也是可以顺理成章的。品读这三篇碑文,仍可让今人约略感知宋庄当年和谐的民风。

  第三,黄姓的封赠或与当年的时局有关。三篇铭文所载的主要人物,大体上都生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100年间,已进入晚清时期。到他们成年为官执业时,正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公元1851年~1864年)农民起义高潮时期,清廷已经风雨飘摇。在黄枋墓志铭中,有一大段文字记载他初到湖南上任时有关时局的描述:当时湖南朱亭县匪患严重,黄枋“积粟练勇,悉力堵截,屹然为湖南保障”;“获贼数百人,手刃其五。遂超升知县”。其后,改署通道县,旋授城步县,“岁更饥,哀鸿遍野,设法赈济,赔垫不惜其多。”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地方官,面对匪患,能够身先士卒;面对饥民,能够设法赈济,着实难能可贵。作为最高权力的朝廷,面对岌岌可危的江山时局,对臣子破格晋升褒奖,自在情理之中。

  历史总会有一些莫名的巧合。在黄枋奋力拼杀应敌的同一时期,还有一位同是县令的济源人,在江西乐平为国捐躯。此人名李仁元,是东留村人,与宋庄李姓是同宗同族。

  据《湖湘笔记》记载,李仁元21岁中进士,入选翰林,不恋朝堂,请放地方建功立业。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他授命上任之时,洪秀全已在金田发动起义,天下大乱已见端倪,但他还是毅然到江西乐平当了一名县令。面对民情躁动的局势,李仁元到相邻的鄱阳去见县令沈衍庆,商定沈去南昌求救兵,李仁元在鄱阳坐镇守城。但沈衍庆到南昌去了一个月,也没有搬来救兵。无奈,李仁元就在鄱阳县招募兵士。应招者虽有数千人,但他只从中挑选了500人,并严正声明:战事重法,必有誓死决心,退者必斩;若有怕死者,可即刻离去。很快,应征的500人又离去203人,只剩297人。这些人个个立下铮铮誓言,然后“谢亲戚,掘坟墓,别朋友”,豪气十足,严阵以待,誓与城郭共存亡。

  然而天时不济,大雨一连十日,鄱阳湖大涨,城中可行船。不几日,城墙倒塌,无隘可守,居民尽徙,官员尽逃。李仁元在如此困境下,“被甲负剑上马,腰短弓矢,手长矛,先驰应敌”,并告诫众兵士:“战有利害不测,吾未死,必不敢退!”奋力策马举长矛直冲群敌,一枪刺死黄衣首领,战马直冲敌阵数十步,众敌大惊。随即,297名兵士,一鼓作气,大败敌军。

  但毕竟敌兵人多势众,败退后没几天,就又回转再来。李仁元率众在厚兵重围中击杀数百人,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被敌人砍伤左臂,长矛失手。在如此紧急情况下,李仁元攀上街边的屋檐,蹲在门楼上避敌,最后被敌人乱箭射杀。时年27岁。

  此间,沈衍庆已从南昌回到鄱阳,也同样苦战至死。但二人至死不忘身阶,战后,李仁元的内衣因为事前已印满乐平县印,沈衍庆的县印也藏在怀间,所以均得以认尸安葬。

  得知李仁元战死,李母陈氏把家人叫到跟前说:日后贼寇必来,我是妇道人家,“义不待寇”(没有打仗的责任),“且母不殉子”!(也没有殉命儿子的义务)说完,自缢而死。其妻金氏、妾杨氏及三个妹妹,皆投井而死。五日后,乐平县城被攻陷,其弟李赞元、父李予樨亦死。加上仆人孟坤夫妇,李仁元一家共计11人,全部罹难。

  战事平定后,江西巡抚上奏朝廷,请为李仁元一家建专祠,皇帝准奏。李仁元在乐平任上虽然只有一年,且死于鄱阳,但乐平父老皆以为县令一家为守卫乐平而死,又无子嗣,就为李仁元全家各立大冢,在冢前立祠,岁时祭祀。鄱阳民众则为李仁元、沈衍庆共建一祠,名“二忠祠”。

  特别值得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上述有关李仁元的资料,引自2016年新出版的《湖湘文库·湘绮楼诗文集》,其作者王闿运(公元1833年~1916年)是清末民初的经学家、文学家,青年时期曾入曾国藩幕府,随曾国藩在江西等地和太平军打仗。辛亥革命后,王闿运任清史馆馆长,著《湘绮楼诗卷·文卷·日记》等,都是史实可靠、文采飞扬的宝贵资料。如本文记述的太平军攻陷鄱阳的时间,与鄱阳志书的记载完全一致。王闿运还是李仁元的好友,因此对李仁元的事迹了解颇多,记载甚细。王闿运在李仁元赴任乐平前,就为李仁元及其妻子金氏写过多首赠诗。李仁元遇难后,王闿运曾到鄱阳县斋写诗凭吊,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仅《湘绮楼诗卷》可见的挽诗,就有《鄱阳县斋迟伯元》《雄剑篇·赠李伯元》《梦伯元》《乾灵篇·遥殇李乐平》等(李仁元字伯元;李乐平是尊称)。其中,《遥殇李乐平》长达106韵。今仅录《鄱阳县斋迟伯元》一首:“人去高斋冷,鸟啼独坐听。寒愁先落叶,秋步感空庭。王屋年年绿,湘流袅袅青。欲归具未得,瑶瑟夜凄冷。”挚友之情溢于言表,读来让人唏嘘。(待续)(李德哲)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