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回望宋庄

2024-05-16 09:05来源:责任编辑:崔鑫

  第一章 历史追踪

  宋庄的位置,按照解放前的旧县城,距西城门有五里(西城门的位置在汤帝庙东侧),属于城郊。20世纪 60 年代以后,县城经过多次扩建,城区日益扩大,宋庄已经到了一环路以内,成为济源城区的一个居民区。

  宋庄村名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村里最初居住的是宋姓人家,灾荒年逃往他乡去了,不知所踪。一说灾荒年东留村李姓家族买了这里的土地,扎了新茔,雇了一户姓宋的人家在这里看坟,故得名宋家庄。在征编本志的过程中,又有老年人讲,直到20世纪初,还有一名叫宋顺喜的人住在本村。现在的宋庄大姓李黄二姓迁居宋庄的年代,根据传世代数,大约在明末清初,这是有据可循的。而对宋顺喜其人的来龙去脉一无所知。因此,以上关于宋庄名称来历的说法,因无可靠的资料证据,可信度均不高。但村名原称“宋家庄”是可以肯定的,因为据老年人记忆,20世纪50年代村里就写有“宋家庄”三个字。

  第一节 村落记忆

  寨墙与街道

  20世纪60年代以前,宋庄是有寨墙的。说是寨墙,其实不过是村四周筑起的高丈余、厚约二尺的土墙。据老一辈传言,寨墙建造的年代大约在抗日战争时期。其时,社会秩序混乱,土匪强盗猖獗,村民生命财产时时受到威胁。于是,村里人在赵克安等人的组织下,开始修筑寨墙。为了省工省料,先在没有院墙的地方垒起墙,然后与各家原有的院墙连接起来,用这种因地制宜连缀补缺的办法,把村庄围起来,形成寨墙,并在寨墙上每隔几丈设一个瞭望口,用来观察外面的情况,还可用作射击孔。后来,又在两条大街的东西两端和东北、西南各建了寨门。为了加强防卫,村里还组织年轻人成立了自卫团,夜里派人值班放哨,看守寨门。再后来,自卫团又购置了枪支,进一步增加防卫能力。由于村里比较安全,周围的潘村、东石露头、贾庄的有些村民,夜里也常常到宋庄投靠亲戚暂住,以求平安。

  20世纪70年代以前,村里有两条街,两座庙。东西走向的两条街相隔不远,数十座院落分布两侧,住着百十户人家。大部分院落是两进或三进,就是从一个街门进去,纵深相连有两处或三处院落;第一进院落一般有4座房:包括主房(堂屋)、两厢房及倒座(因后墙临大街,村民习惯称街屋);第二进、第三进院落,一般只有一座主房和两座厢房,无倒座。所以从大街上看,临街的大门口,全村只有数十处。街门门楼的形制,也各不相同,显示着各家曾经的贫富差别。尤其是门前的上马石,因为是石头的,很难损坏,似乎更能证明这一家过去有没有小富或大富过。上马石只是一个青石做成的两个台阶的物件,属于专用器具。高低大约与桌子差不多。要骑马时,先上到上面,再骑到马背上。马是几千年的代步工具,人们出行离不开它。有钱人家骑的是高头大马,门前的上马石相对高些,上面的雕刻也比较精美,具有观赏价值。多数人家的上马石并不高大,是因为他们一般养不起马,出门骑的是个头较小的驴。也有些院落的街门口没有上马石,那就足以证明这家解放前比较贫穷。

  村西头的路在村边分为两岔,一条岔路通向村里,在村东折向东南,可达县城。另一条岔路通向村北,是一条渐行渐深的大沟,顺着沟底的路,可通蟒河边。涉水过河,可达济源佛教圣地之一龙潭寺。

  大庙与小庙

  北道街,东西通直,最东头正对着一座庙,主庙是两座“连体”的卷棚房——两座房挨得很近,紧贴屋檐下有一排水道,可承接雨水。这样,两座房可当作一座大房用,便于举行大的活动。据王家百岁老人黄习英(1921年生)回忆,庙里分别供奉着老君、祖师和观音,但并不知道这庙叫什么名字。在神像没有被毁掉的20世纪50年代,村里人每逢过年时,就会把神像请出来,由四个人抬着,踩着当当的锣声,颠着碎步,在满大街人的呼喊声中,从东头跑到西头,再往返数次,直到尽兴方收场。

  另一座庙在村南,人们习惯称小关爷庙。其实应称关岳庙,因为里面供奉的是关公和岳飞。小庙坐北向南,进深丈余。庙内神坛中央端坐着两尊塑像,左关公,右岳飞。周仓持大刀,岳云舞铜锤,分立两旁。东墙上绘三英战吕布,西墙上画岳飞退金兵。世上关帝庙、岳王庙不在少数,宋庄人高明,一小庙祀两位大神,一炷香兼忠孝节义。

  关岳庙虽不大,却也惹人注目。首先是外墙呈白色,而不是传统的红色。白石灰剥落处,又可见一层泥墙皮,泥墙皮下才见红色。据说,这是因为当年日本飞机常来轰炸县城,红墙目标太显眼,人们就在红墙上又抹上了草泥和白灰。其次是小庙屋脊东边的兽头正对着北潘村的大街,北潘人认为坏了他们村的风水,有所顾忌,就派人趁黑夜给敲了。宋庄人再修,北潘人就再敲,如此反复闹个不休,小庙房脊上东边那个兽头也就从来没有安生过。

  关槐树与小宋庄

  小庙东边,长着一棵老槐树,树身上下尽是盘丝疙瘩,树根因多年雨水冲刷而裸露,遒劲有力,向四面八方伸去。树身底部已经空了,南边有一洞口,常有流浪人在里面过夜。老槐树岁数无考,大概在千年以上。据传言,站在孟县双柿树村的岭上,面向西北,可以看到这棵老槐树。那时原野空旷,其说法也许是真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孩子们一下子都拥进了学校。学校没有课桌,没有凳子,有人主张把老槐树出了(指伐树)做桌凳。也有人说:“不能出,那树上有仙!”村干部犹豫再三,还是同意出树。有人说出树时老槐树掉泪了,还有人说看见锯口有血痕。不够材料的枝梢被学生们拉到学校,冬天烤火烧了(关于砍伐关槐树做桌凳一事,另有一说是用于县城一完小做桌凳)。

  大槐树西,有一个只有三户人家的小村庄,属于宋庄村的附属村,颇有点“飞地”的意味。因在宋庄村南,宋庄人习惯称“小南庄”或“小宋庄”。但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子,叫关槐树庄,听起来像是一个大村庄,明显是沾了大槐树的光;也可能是南来北往的行人给它起的名字。

  小宋庄北边是一条大路,两辆牛车迎头走可以错开过去。城西乡的石牛、荆王、西石露头等村的老百姓进城多走这条路。

  20世纪90年代,因玻璃厂扩建铝型材厂,关岳庙被拆除。当时,村东头的大庙已经没有了,村干部为了不让村里这唯一的古建筑从此消失,责成村民李书庭、李金山、李卫东等人出面,到各家各户筹集资金,将小庙迁建在村东头。新建的关岳庙比原来略大一些,虽然还是一间,但有了个小院落,并建了山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常有香客来小庙进香。

  幸存的皂角树

  作为往日村落的记忆,除了小庙,还有各种树木,如榆树、桐树、桑树、楝树、洋槐树等。其中,最具“公益性”的是皂角树。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洗衣服买不起肥皂,都用皂角板儿。当时村里有三棵皂角树,这三棵树结的皂角板儿就成为全村人的财富。谁家需要,就到树上去勾。冬天来了,西北风一吹,皂角板儿落得满地都是,有人就去拾一些自家用,绝大多数由主人家收起,谁家用完了,就到他们家讨要。1985年宋庄统一规划建房前,村里这三棵皂角树还都保留着,一棵在村东头段海东家(段是西关人,黄立全外甥,当年借住宋庄,故有此称),一棵在前街西头黄心法家,一棵在村东北的黄存英家。由于前两棵不在建房规划线上,就被伐掉了。黄存英搬到了村里后,这棵“游离”村外的皂角树便留了下来,宋庄就成为这棵古树“一树独大”的天下。2013年,林业部门在树上挂了“古树名木”牌子,加了铁围栏。后来,居委会就“以树建园”,在这里建了一处小公园,名“皂角园”。

  傍村东流的蟒河

  古今中外的地图上,河流都是最明显的地理标识之一,因为那是国家疆域的历史记忆。就一个人而言,故乡的河流也是最难以磨灭的,因为那里有他们成长的脚印,还有无尽的童年欢乐。

  蟒河在村子的北边,所以人们都习惯叫它“后河”。从村庄到河边,也就百步之遥。河道很宽,但很不规则,夏天涨水的时候,汹涌的河水可以溢满整个河床,不下50米宽。弯曲的河床又会加大河水的咆哮声,动人心魄。所以,每当涨水的时候,无论大人小孩,都会跑到河边观景听涛,欣赏洪流的恣肆激荡。有些水性好的人,还会脱光衣服跳下河去,赶着急流大浪,去捞从上游冲下来的柴禾等杂物,偶尔还能捞到檩条、木箱之类的家什。

  关于蟒河名字的来历,传说古时河里有大蟒,经常发大水。为了镇蟒,人们就在东门桥下悬了一把宝剑,大蟒过桥洞时就会被劈成两半。

  临近村庄的这段河道,长约二里,如果按曲线,足有三里以上。由于河流弯道原理,形成相隔不远的三个深水潭,可以游泳。为了方便称呼,三个潭都有名字。西边的叫小圪塔。小圪塔本是一个面积不足半亩,地势也不算高的高地,地处河床一侧,土里夹杂着石头,质地较硬。河水流到这里,绕曲东行,就在小圪塔边上形成一个一人多深的水潭,并且从不见浅。小圪塔北边和东边,另有两个水潭,分别叫“土地阁后”和“菜地头”。名因地得,土地阁后是因为潭边上原有供奉土地爷的小庙,后来庙虽然没了,只剩墙基,但庙的名字仍被大家叫着;“菜地头”则是因为潭上边是一大片菜地。三个潭相距都不远,虽然是天然形成,却为村民就近洗澡提供了便利。

  蟒河流出勋掌谷口后,流经白涧、西石露头,再到宋庄、潘村,蜿蜒几十里河道,以前从没有建过桥。人们需要过河,只能选择仅有的两处“过口”,蹚水过河。每逢夏天涨水,人们只能望水兴叹。

  蟒河曾在村西过

  如果从历史上追寻宋庄与蟒河的关系,又要复杂些。蟒河与湨水本来同为一名,都称湨水。据《水经注》记载,湨水有三个源头,分别出自西北的勋掌谷、正西的五指山和西南的秦岭。三条水系在三河村南会合东流,最后流入黄河。经过1700年的历史变迁,从勋掌谷(今蟒河口)流出的水不再南流,而是沿上白涧、荆王、西石露头、宋庄、北潘一线东流,在城东与湨水会合。

  宋庄和蟒河的关系,虽有历史记载,但不是历史的全部。在上面说的关槐树村西不远处,原来有两座巨大的石陵,高约丈余,全部都是由小如拳头、大如篮球的河卵石堆成的。1969年,县里扩建济邵公路,这些河卵石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全部用作铺路石了。这些河卵石来自哪里?肯定不会来自远方。后来使用拖拉机耕地,才发现地下全是河卵石。直到农业学大寨时期,生产队还派劳力去“深翻”那块土地,就是把表层的好土翻到一边去,把底下的河卵石挖出来,再把好土填回去,以此迎合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号召。由此可以断定,那高大的石陵,肯定是历年从地里捡拾的河卵石堆成的。据此还可以推断,蟒河原来在宋庄和小刘庄之间流过的民间传言,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

  第二节 村民历史

  宋庄人口,土地改革以前无据可查。经过走访年长者回忆统计,1948年土改后共有126户,430口人。新中国建立以后,社会安定,人口增长较快。据1963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宋庄共计户籍人口144户537人(不含应征入伍和非农业户口的宋庄籍人口)。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减缓。2022年,宋庄居委会在册人口共计1470人(不含因各种原因迁出的宋庄籍人口),其中李姓696人,黄姓569人,赵姓55人,尚姓43人,其他姓氏107人。

  李姓

  据李氏族谱,宋庄李姓是从本县东留村迁来此地的,至今约400年,传世17代。东留村李姓祖居邓州,大约在元末明初时,有一名叫李国宁的邓州李姓后代在山西阳城任县官。其时天下初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启用元朝旧臣,于是李国宁就被派往南京做官。因赴任江南,道路遥远,道经济源时,李国宁就将小儿子李茂寄留在河合村的一户人家。这李茂生性聪慧,先在御驾庄做事,后又迁至东留村,娶妻生子,才最终定居下来。其后,经过代代相传,人口渐多,济源境内总数约有1.5万人,共同尊李茂为始祖。

  宋庄李姓是东留村李姓的主要支系。东留村李姓传到第八代时,有一名叫李时世的人迁居宋庄,是宋庄李姓的第一代始祖;其后又有两支迁居宋庄,年代大约在清乾隆年间。

  几百年来,东留村李姓迁播甚广,皆“以世计代”,凡祖根来自东留村李姓的族群,不论迁居何地,皆以“世”认祖归宗。但当年的第八世李时世迁居宋庄的缘由,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按照东留村李姓研究人员的说法,当年第八世李时世迁居宋庄的缘由,是因为当年怀庆府一带地广人稀,人烟稀少,而东留村李姓因为出了大官(先后出过四名进士),家境丰腴,就在宋庄买了土地,扎了新茔,迁去了几户人家,以后就渐成村落了。

  此说法没有证据。

  从东留村《李氏族谱》的记载来看,李时世等迁居宋庄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因为瘟疫。请先看家谱中的相关文字:“二世祖至五世祖芮迁茔于东留村西南坟葬焉。(芮)子二:长禄,次金;禄子二:长君问,次君讲;金子五:长君秩,次君称,三君聘,四君德,五君召。荣之七世祖也。长、三、四皆失嗣。二门君称祖居留村,后世亦有居于外村者。五门君召祖子三,长时从,传至曾孙英、起、苍失焉;次(讳)时敬,传至子亦失焉。唯有八世祖行三(讳)时世,迁居于城西五里宋家庄,殁后卜葬于庄北,茔系坤山艮向。九世十世祖皆随葬焉。时世祖以上祖,皆葬于东留村西南坟西边。”

  李时世迁居宋庄的年代,虽然没有可靠证据,但按所传世代,计算至20世纪末,大致有13代;一代按30年计,大约有350年到400年。按历史纪年,属于明末清初时期。明末清初是一个战乱、干旱、瘟疫连续多年爆发的时期。明末时的鼠疫首先出现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的山西,继而在山西等地逐渐蔓延,直至整个内陆地区。一直到清朝鼎盛时期的乾隆年间,鼠疫、蝗灾都是对人口最大的危害。在没有能力抵抗瘟疫的情况下,人们或寄希望于上天神灵的保佑,或寄希望于祖宗先人的恩赐。其中,重新选择茔地移葬先人,就是最常见的一种“避邪”方式。

  其实,《李氏家谱》的写作者,虽然没有明言八世祖李时世迁居宋庄的原因,但是详细记载了第六世、第七世、第八世三代嗣后凋零的状况以及李时世“殁后卜葬于庄北”的实况,也等于给后人说明白了。

  李姓自定居宋庄以来,也多有外迁,外迁之地主要有南姚、三教、砖窑河、石牛、青多、灵山、王柴庄、康村、原昌等村,以及山西垣曲县的英言村、阳城县的店房庄、李家山等地。

  东留村李姓是济源望族之一。在济源民间,过去流传有两句民谣:“出南门举人秀才,出北门萝卜白菜”,说的是明清两代济源科考及第的仕人,大多出自县城南的村庄,而县城北则多是菜地和以种菜谋生的平民百姓。这个时期,济源一共出了21名进士,其中东留村李姓、南街段姓、东轵城卫姓和东马蓬璩姓4个家族,就占了 12名。在这4个家族中,又以东留村李姓更胜一筹,先后有4人中进士,还有60多人取得贡生、童生等低等级科举名分。

  李氏祠堂位于旧村未改造前的南街谷沱南,有廊房三间,院落一处,占地约二亩,土改时分给了贫农李永顺。

  宋庄李姓没有统一的“辈分”用字,族人识别辈分,均用“第几世”相区分;且尊东留村李姓第一代李茂为始祖。2014年,宋庄李姓续修族谱时,重新修订了16个辈分用字,分别为:承宗泽广,葆家锦昌,毓仁启正,彦勇志清。

  黄姓

  据黄姓家谱,其先祖原居河北正定府(今正定县)获鹿县(今鹿泉市),明永乐四年(1406年),始祖黄惠与史姓表兄(名无载)一同流落济源。这对举目无亲的表兄弟,先在“县衙前”栖身,后迁居城东亚桥。其后成家立业,养儿育女,但两家人一直在一起生活。二人去世后,后辈就在亚桥选茔修坟,将二人同葬一茔。于是,这表兄弟就成为济源这一支史、黄二姓共同的始祖。

  据黄姓家谱,黄姓在亚桥传五世,迁灵山;在灵山又传三世,再迁潘村和贾庄。至第十七世时,有兄弟五人,其中第四子乘龙迁居宋庄,成为宋庄黄姓的第一世祖。

  宋庄黄姓从十七世算起,已传 13 代,人口增至500多人。在济源境内,这支黄姓迁播的村庄还有克井镇柿槟、王屋镇大店、轵城镇南河湾、大峪镇砚瓦河等地。

  史黄表兄弟生前一起到济源讨生活,可见志同道合;死后同葬一茔,可谓生死相守。这份情义实为难能可贵,但却让他们的后人立祠堂修家谱作了难。据传,从明永乐四年到清乾隆年间300余年,这一支黄姓从没有建过祠堂、修过家谱。一直到清代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黄姓才在潘村买了八亩六分地,创修了祠堂,编修了家谱。不仅如此,由于史黄表兄弟本是血亲关系,还留下了“史黄不结亲”(不通婚)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根据宋庄李姓黄姓所传代数,李姓比黄姓迁居宋庄的年代要早百年以上。另有一则流传故事,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故事大意是:不知何年何月的一天,离宋庄村不远的北潘村,有一对老年夫妇讨饭回家路过宋庄,饥渴难耐,就坐在一李姓人家门口歇息。这时,李家老汉正好开门出来,见黄老汉夫妇衣衫褴褛,一脸疲惫,顿生怜悯之心,问过情况后,就从家里拿来饭菜给他们吃。饭后,黄老汉说俩人跑了一天,实在走不动了,想找间闲房歇一晚上再走。李老汉略略迟疑了一下说,闲房倒有一间,只是有点“不干净”(当地称发生过“闹鬼”一类事儿)。黄老汉说,要饭的人,没什么讲究,什么也不怕。于是,李老汉就把老两口领到隔壁一间旧房子里住下来。到了半夜,老婆子一觉醒来,瞅见一团火在屋子里窜来窜去,吓得用被子蒙住头不敢吭气,天一亮就赶紧把老汉叫醒,匆匆离去。走到半道,老婆子把夜里见到的事给老汉一说,老汉赶忙说,这团火也许是财运呢,今天再去那里住一晚上看看。

  第二天,黄老汉夫妇要饭回来走到李老汉家,又提出再借住一宿。李老汉见他们住了一夜安然无事,自然就答应了。到了半夜,果见那团火又在屋里乱窜起来,老婆子就按照老汉事前的嘱咐,从头上拔下簪子,向那团火猛地扎去。只见那团火一闪,就不见了,只有簪子深深地扎在地上。黄老汉拿起事先准备的铁锨,在扎簪子的地方挖了几下,看见有两个互相扣着的青石牛槽,掀开一看,竟是一槽银子!黄老汉拿出几块,把牛槽重新埋好,天亮后告别而去。又过了几天,黄老汉用银子买下了那间房子,在宋庄村东买了地,盖了新房。此后,黄家人口日增,成为宋庄大户,房子盖得比李姓人家还要好。

  黄姓先祖是否因得了意外之财而在此安家,只是传闻。但是,兵荒马乱之年,巨富人家藏埋金银财宝于地下,从此人不知所踪,埋藏之物遂成为他人意外之财,也是有的。

  关于“史黄不结亲”的缘由,还有一说:始迁济源的史、黄二人不是表兄弟,而是表兄妹。他们落脚济源后,就开始成婚过日子。后来生了两个儿子。为了让史黄两姓都能在济源落地生根,他们就让两个儿子一个姓史,一个姓黄;同出一家的史黄二姓从此不再通婚。

  宋庄黄氏祠堂坐落村东,占地约三亩,有廊房三间,坐西向东,建于清末,土改时分给了贫农黄本荣。

  光绪三年(1877年)黄氏续修族谱,从21世起,启用辈字二十个:宣承克习本,存心慎昭省,绍建延国益,景树兆维宗。

  2013年4月15日,济源黄氏召开代表大会,经长门至八门共42名代表讨论通过,再续辈字二十个:家显振长永,耀功茂春兴,奇文敬炳德,祥俊朝志明。

  2018年,济源籍黄姓族人筹资300余万元,历时三年,在承留镇李八庄樊沿自然村建成黄氏祠堂,成为济源黄姓族人祭祖的场所。

  赵姓

  据赵姓族谱,宋庄赵姓原居山西洪洞,于明洪武初年迁山西阳城县上义里。嘉庆年间,一世祖守义迁河南邵原。崇祯十一年,五世祖廷荣由邵原迁至南潘村。宋庄赵姓迁自南潘村,迁居年代无考。

  尚姓

  尚姓迁居宋庄年代不详。尚德义父亲尚其恕生前曾多次外出打听,均无可靠信息。据尚家外孙李鸿祥(1942年生)推断,尚家应是从东石露头村迁宋庄。其理由是:宋庄北面是蟒河,蟒河北岸有个地方叫“鳖盖儿”,“鳖盖儿”离东石露头不远处,有一块土地曾是尚家的。20世纪50年代初,李鸿祥曾多次随母亲在那块地里摘棉花或干其他农活;还清楚记得那块地边有房屋遗址,有青石垒成的地基,还有尚家祖坟。由此推断,尚家应该曾在那儿住过很多年,后来迁至宋庄居住。是否属实,至少也算一种说法。

  其他诸姓

  从20世纪40年代土地改革前到20世纪末,陆续还有零散人口迁入宋庄,迁入原因各不相同,例如,20世纪70年代生产队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先后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张绍松、郭秋、王永吉到宋庄落户搞副业;20世纪80年代聘请乡村医生刘同明落户宋庄开办村卫生所等。 (待续) (李德哲)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