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一副老花镜、一根钩针 七旬老人将生活钩出色彩

2024-05-15 09:53:57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崔鑫

     当你老了,会如何安排你的老年生活?

  如果你一时回答不上来,那不妨先来看看轵城镇西轵城村村民卫小玲的故事。

  在西轵城村老一辈人中,很少有人不知道卫小玲。她虽不是裁缝,但有一双巧手,各种布艺、钩编等手工活都难不倒她。街坊邻里谁家办喜事需要用喜庆的爱心挂件,找她帮忙准没错。她做的挂件外形好看,做工考究,别在喜服上增色不少。

  如今卫小玲已经72岁,虽腿脚已有些不大灵便,但是手艺丝毫没落下,反而日渐精进。钩编发卡、动物造型的挎包……这些对旁人来说有难度的手工,对她来说却是“很简单”。只要有针线,她很快就能给你“复刻”出来。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卫小玲定是有“童子功”傍身,抑或有“高人亲授”?事实上,她真正开始拿起针线做手工,是五六十岁时了。这之前,卫小玲为了生计,种过地、卖过凉皮,根本没有精力研究手工。

  五六十岁开始做手工,年过七旬手艺仍在日渐精进,每隔一段时间还能研究出新样式,能做到这些,与卫小玲身上那股执着、不服输的劲儿有很大关系。

  热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5月13日,在卫小玲家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做“粽子娃娃”香囊的卫小玲。她身着一身丝绸面料的裙子,戴着一副老花镜,端坐在卧室桌子前,一手拿钩针一手拿线,不一会儿,一个“粽子娃娃”的雏形便出来了。

  “这对老太太来说不算难,一会儿就能做好。”卫小玲的女儿郑文娟笑着从一旁的衣柜里拿出几个袋子。袋子里全是卫小玲做好的手工艺品:活灵活现的龙形公仔,各种创意挂件、发卡,色彩搭配别有风采的端午香包……各个栩栩如生,让人看了便舍不得移开视线。

  “我最开始做的是心形香囊,那还是20年前的事儿了。”卫小玲告诉记者,那时女儿外出旅游给她带回了一个丝绒材质的心形香囊,她很是喜欢,想要自己也做一个。为此她将香囊拆开,又一步步把它缝合,学会了制作方法,并就此开启了她的手工之路。

  事实上,卫小玲的眼神并不好。她的左眼因为年轻时的一次意外,几乎失明,只能看到一些影子;右眼也得戴上老花镜才能看清楚东西,但这并不影响她穿针引线。

  用卫小玲的话来说就是:热爱可战胜一切困难。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这样,再困难也不觉得累。”卫小玲说。为了研究一些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她常常把买来的挂件拆开研究。一次,她的朋友买了一个绣球挂件,为了研究怎么做,她想了一整晚。

  “第二天一早,我把绣球拆了,拆了之后我就知道怎么做了。我又做了几个,朋友说比街上卖的还好看。”卫小玲笑着说。

  在卫小玲制作手工的桌子上,放着几个本子:粽子宝宝环形起针……长叶子,起锁针45针……本子上工整地记着每一种手工的钩编方法。

  “这样的本子还有好多,都是老太太写的。”郑文娟说,每次钩编一种新的手工,母亲都会先在草稿纸上写出钩编方法,之后再腾到本子上。

  “也是为了防止自己忘了。”卫小玲笑着说。

  “移动花摊”受年轻人喜爱

  起初卫小玲只是自己做着玩儿,她的儿媳也喜欢做这些手工,婆媳两人便经常一起研究。

  “儿媳和女儿经常在网上找一些教程让我看,她们都很支持我做手工。”卫小玲说,后来她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做的手工也越来越多,儿女们便鼓励她将这些手工卖出去。

  “卖多卖少无所谓,只要母亲高兴就行。”郑文娟说,顾客的称赞总是能让老太太心情很好。为此,她特意在网上给母亲买了用来“小黑伞”和架子,组成“移动花摊”在世纪广场附近售卖。

  在卫小玲的“移动花摊”上,记者看到了热情的“向日葵”、含羞的“郁金香”、可爱的“小兔子”。在她的巧手搭配下,这些作品栩栩如生。

  端午节做香包、粽子挂件,高考前做“一举夺魁”等寓意好的挂件,国庆节做国旗发卡等。对于自己做的每一件手工,卫小玲都一丝不苟,并且融入了很多当下时兴的元素。有一次,一位中学老师专门找她做一批“一举夺魁”的钥匙扣送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得知此事后,卫小玲专门带着做好的钥匙扣到庙里祈福,并特意挑选了个好日子给老师送了过去。

  因为做工考究,样式新颖,卫小玲的手工受到了不少顾客的喜欢。她的晚年生活也变得忙碌起来。

  “我现在已经开始准备端午香囊了,一些老客户已经提前联系订购了。”卫小玲说,丈夫和孩子们担心她累,让她别做那么多,但是在她看来,手工艺品与机器生产的作品不同,一针一线都倾注了很多的情感。

  “每次做手工的时候,我都觉得内心很平静很充实。”卫小玲说,看到别人喜欢自己的做的手工会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会觉得自己虽然年龄大了,但是也能发挥余热,不仅给别人带来快乐,还能让自己开心。”卫小玲说。(记者 李亚楠 文/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