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孩子追求品牌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

2024-05-10 09:47:19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妈妈,我脚上这双鞋子多少钱呀?”

  “一百多元。”

  “同学的鞋子有几百元的,也有一两千元的,我的才一百多元。”

  近日,上小学五年级的宇辰突然和妈妈提到了鞋子的话题,孩子闷闷不乐的表情引起了妈妈小丽的重视。妈妈思考片刻后耐心地告诉他:“你的鞋子虽然不贵,但质量也不差,穿了这么久也没有坏。”

  “我的鞋子是大品牌,妈妈花一千多元买的。”“我的这个书包五六百元呢!”……孩子们喜欢攀比衣服、鞋子、零食、玩具等。如今,孩子们生活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网络文化极其丰富的年代,接触信息非常早,心智也更加成熟。

  全国各中小学校纷纷管控校服、统一着装的目的,除方便管理,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外,还为了消除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校服管控后,新的攀比之风在孩子圈时不时还会掀起,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成为多方需要关注的问题。

  足下见“高低” 鞋子攀比风何时“刮”起

  你家有没有对鞋子要求比较高的青春期男孩?

  “妈妈,我想要一双运动鞋,我们班好多同学有,你可以给我买吗?可以在网上买,会便宜一点。”近期,从未主动索要过物品的小坤向妈妈开了口。

  听了小坤的话,妈妈李梦一边答应一边拿出手机在某网购平台搜索。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一双儿童运动鞋竟然要1199元。

  看看价格,再看看儿子期待的目光,李梦做起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不行,这鞋子太贵了,赶上我半个月工资了。”

  思考过后,李梦尝试跟儿子沟通:“小坤,你的鞋子够穿了,这双鞋子先不买吧。你要理解爸爸妈妈挣钱不易,再说,妈妈好几个月没发工资了,花这么多钱买一双鞋子,妈妈觉得不值得。”

  李梦说了很多开导、宽慰的话语,11岁的小坤听后无奈地点点头,脸上流露出一丝失望。

  和小坤一样,12岁的小天也将心思放到了鞋子上。小天的妈妈表示,小天对衣服没有过多要求,但对鞋子很执着。

  “以前给他买平价的儿童品牌的鞋子,他也会穿,最近两年给他买的鞋子价格在三百到五百。”只要儿子提出来,价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小天的妈妈就会满足他。甚至今年小天过生日时,姑姑送了一双几千块钱的运动鞋给他。小天拿到鞋子开心不已,兴奋地抱着鞋子睡觉。

  两位妈妈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大了会对名牌鞋情有独钟。

  “孩子很早就有意识,只是他的能力还达不到,不能勇敢地表现、表达出来,长大后就会提具体要求了。”儿童心理咨询师王金芳认为,攀比是人的本性,攀比风不只存在于成年人之间,在各个年龄段普遍存在,但如何控制这种心理,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不要一味“买买买” 教孩子正确理解名牌的概念

  男同学攀比鞋,女同学也有攀比的东西。

  “她同学背了一个牌子的书包568元,回来就想让我买。”琪琪的妈妈说,不仅如此,最近琪琪还缠着她买某游戏卡片,说有珍藏价值,几张卡片就要几十元。拿到卡片,琪琪还会开视频向同学炫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会尽量给孩子用好的、穿好的,给孩子创造优渥的物质条件。然而,有的家长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忽视了孩子渐渐形成的买东西非买品牌、相互之间攀比的不好习惯。

  当孩子对名牌上心时,家长应该怎么做?王金芳认为,家长要理解孩子的需求,询问孩子想要名牌的动机是因为看到同龄人拥有,还是因为对某个品牌特别感兴趣。

  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品牌广告无时不在给孩子和成年人灌输品牌意识。家长要告诉孩子名牌不是身份的象征,也不是地位的证明,只是一种产品的称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和服务。不是所有的名牌产品,都是行业中最贵、最好的产品。名牌产品也会出现质量问题,而不少非名牌产品在质量上也能达标。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名牌,打消他们盲目崇拜的心理。

  深度教育引导 呵护青少年阳光成长

  “家长要改掉说‘你看别人家孩子怎么样’的习惯。身为家长,要想让孩子不攀比,不虚荣,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不要总拿孩子和别人比较。”王金芳表示,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同时要注意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强大,能够抵挡外界的诱惑。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喜欢穿名牌,是因为孩子产生了虚荣心,有了攀比心理。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不同的,在购买物品时,要以实用为主,不要一味地追求名牌,如果确实喜欢,可以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取。

  教会孩子放平心态。当孩子看到别人穿名牌,自己也特别想拥有,而父母无法满足时,可能会向父母提出疑问或是闹情绪。这个时候,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安抚疏导孩子,教会孩子放平心态,用平常心看待这件事情,并且帮助孩子改掉攀比的坏习惯。

  让孩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家长可以带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单位,让他们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记录家中收支情况,使孩子了解家中的消费水平,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经济生活的规划中,平时买东西,也可以让孩子来算账,教孩子怎样用钱,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

  名牌需求是孩子对美的一种追求,当孩子提出购买名牌时,家长不要全部否决,可以挑一两次满足孩子,当作奖励。在经济可承受的范围内,可以给孩子挑选一些质优价廉的名牌产品,但前提是孩子不是出于攀比。同时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鼓励孩子参与社会活动,体验赚钱的辛苦,了解美的多种形式。(记者 王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