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2年7月一个周末,我去济源看望在那里工作的朋友,有缘参观了济渎庙。
济渎庙,这名字对我来说颇为陌生。即使问清了“济渎庙”三个字,但对于“渎”——我过去只了解亵渎、渎职,理解起来还是颇费劲,再说谁愿意与“渎”连在一起呢?
到了济渎庙,很快弄清楚了“济渎”的意思。原来,济渎即济水,济渎庙就是祭祀济水的地方。
可这令我更加好奇了,济水——这条很多人并不熟知的河流,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中排得上吗?为什么要祭祀它呢?
给我讲解的,是济渎庙的导游党蕊。党导对这样的问题显然不陌生,耐心地讲解济渎庙的由来。原来,全国都有祭祀大江大河的庙,江渎、河渎、淮渎,等等,济渎庙是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江河祭祀庙宇。
但为何济渎庙等级最高呢?
毕竟,我们最熟知的是长江、黄河,它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歌曲《我的中国心》中,唱的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按照河流长度、流域及影响力,排在前面的是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济水并不靠前。但众多河流中,只有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脱颖而出,并称“四渎”。
所谓“渎”,古时人们将有独立源头且能够入海的河流称为“渎”;“四渎”则是“江、河、淮、济”这四条大河的总称。《尔雅·释水》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也”。《水经注》描述四渎:“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礼记·王制》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
关于济渎庙祭祀地位,党导的说法颇有道理。她说,祭祀大江大河,按说在河流的哪一段都可以,但源头的祭祀肯定更重要。江、河、淮的源头偏远险阻,要建规模大、规格高的庙宇比较困难,维修、祭祀、香火都是问题。济渎发源于平原,庙宇的建设、修缮和祭祀都方便。因此,将济渎庙作为江河的主要祭祀场所,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二
《济源史话》中讲了一段趣事。唐高宗李治认为,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相比,流量不大,却能受到历代帝王隆重祭祀,享受“四渎”最高礼仪,这是什么讲究?他问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位尊‘四渎’,何也?”
许敬宗有一段精彩的回答,抄录如下:
“济之为渎,非因水著,乃因其品。”其一,济水平地涌泉,三起三伏,经河南、山东绵延2500多里而独流入海,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其二,济水在温县、荥阳附近横贯黄河而不浑,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其三,济水波澜不惊,少有水患,这是值得尊敬的君子之风。
在济渎庙北边,有一池唤作龙池,即济水之源。许敬宗给予高度评价的济水,就是从这里出发,三起三伏独流入海。
看着静静的池水,你很难想象,这是一条位尊“四渎”的大河的源头。
党导看出我的疑问。她带我向东,走出济渎庙一个院门,穿行庙外紧挨着的村庄,走过几户人家,在一块菜地边,看见一个直径好几米的圆柱形涌水坑池。池周以石头砌造,感觉已有些年头。池子底部以惊人的水量和速度,翻涌出大量水来;涌水直径也许一米或更大。池边有个可以下水的地方,一些人——看起来是村里的人们,穿着泳裤在戏水。据介绍,这样的涌水不只一处,此处水量较大而已。
平地涌流,固然让人惊叹,可源头在哪里呢?
党导介绍,济水来源于王屋山,地下潜流,至此涌出。据百度百科所载,“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沇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
总之,平地涌泉、乃成济水,就是济水独一无二的特色,要不能引得诗人们诗兴大发呢!
唐代李颀写道:“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洑泉数眼沸,平地流清通。”白居易则是抒情:“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大概印象太深了,白居易在另一首诗中说:“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交流列四渎,清浊不相伤。”
济水如此不同凡响!因水设县,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济源人开玩笑说,一些人不了解济源,是因为山东省的省会叫济南,还以为济源在山东呢。是的,济源与济南的“济”,都读“jǐ”。济南市人民政府网在《市名由来》一文中写道:“济南因地处古四渎之一的‘济水’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4年设立济南国。1929年7月析历城县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设济南市。”
也就是说,先有济水,后有济南。
这神奇的济渎庙,启发我探问历史,也让我深怀敬意。
三
济渎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渊德大殿基址。基址只剩下高约八十公分的台子,台面铺设着青砖,台上有若干檐柱的柱础(基石)。资料显示,大殿是祭祀济渎之神的主殿,建于北宋初期,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宏伟壮观。大殿两侧各建了配殿三间,东为元君殿,西为三渎殿,以便一并祭祀。可惜的是,一直维修保养良好的大殿及配殿,于1867年被捻军首领张宗禹一把火焚毁了。
党导介绍,支撑檐柱的柱础,在北宋初渊德大殿建成时就已制成使用。它们构图精美、刀法圆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不禁想,是谁雕刻了这些柱础,他们是否想过它们会穿过一千多年,来到今天与我们相见?这些柱础如果有思想,它们会对一千多年的历史备感骄傲,还是着眼未来一千年而对眼下的曝晒雨淋感到迷茫?这千年跨越的感觉让人晕眩。
院子有多棵千年以上的大树,它们分别来自汉代以来的不同朝代。
将军柏据说已有近2000年,东汉时栽植。相传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奉命监修济渎庙时,曾将其钢鞭挂在这棵树上,因此得名将军柏。将军柏树身留有重重的岁月侵蚀的痕迹,树皮老到你几乎怀疑它已逝去,但看着约一半树枝仍然绿叶繁茂,让人不得不由衷钦佩它无与伦比的生命力!
将军柏并不孤独。院子南侧有一棵古柏,树身老化得看上去比将军柏严重,树皮脱得若有若无,但是,它还活着!树身中部伸出的树枝仍然有力,绿叶满枝。有趣的是,树身上部爬满了看似栝楼的藤样绿植,像是古柏的披风,使蓝天下的古柏备显年轻。只是它们遮挡了柏枝的阳光,不知对古柏有怎样的影响。
院子里的古树还有不少。我们很难知道它们千百年来经历了什么,要告诉我们什么,但它们坚韧的生命彰显出的遒劲力量,让我们肃然起敬。
四
这里还是不同朝代建筑的汇集地。党导提醒我,斗栱被称为中国古建的灵魂,按照屋檐下斗栱造型的不同,可以区分建筑的不同时代,宋、元、明、清等。我尽力想看出点什么,但没有,实在力有不逮。然而,这不影响它们展现出独有的建筑特点和自身的美。
就像济渎庙的山门、清源门,明代中期建成,颇为精致。临渊门,是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所建,它的斗栱造型独特,很有价值。还有建于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的寝宫,都十分珍贵。
济渎庙“被誉为‘中原古建宝库’。解放战争前夕,毛主席在梁思成、刘敦桢提供的古建名录中,对济渎庙双圈圈阅,要求重点加以保护。”(摘自《济源史话》)
既然是宝库,当然有很多的珍宝。比如:
山门,学名清源洞府门,是一座原构纯度高,造型奇特,保留古制较多的明代木构建筑,为河南明代木牌楼之冠!
寝宫,是济水神休憩之所——是的,济水神有寝宫。它是河南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济渎庙唯一逾千年的单体木构建筑,在全国宋代木构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龙亭,虽为明代重修建筑,但保留了较多的宋、元遗构,结构极为奇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宋、元、明构件同时使用,这建筑理念让人叹服!
长生阁,是一座清代的高台建筑,道家祈求长生不老之所。在台前横斜盘曲的古柏下,镶嵌着“天下第一洞天”的石碑,正是来源于道教洞天福地说的“王屋洞府”。
唐代围墙,据称建于唐代,以糯米汤拌土,层层夯筑而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类遗存少,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此外,还有北海祠、御香院,等等,无法尽述。
所以,河南省文物局官网描述,济渎庙占地130余亩,拥有历代古建筑20余座、70余间,是中原古代建筑“博物馆”,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如果把视野打开,将济水之源与济源这片美丽的土地联系起来,你会得到更多启示:
济源曾是夏朝定都的“原”。《左传》杜预注,“沁水西北有原城,盖少康自夏邑迁原也”。在现今的济源市北海街道庙街居委会西,有原城遗址。(据《济源史话》)
而沁水,与大家熟知的词牌名沁园春有关。《后汉书》写道:“窦宪女弟立为皇后,宪恃宫掖声势,遂以县直请夺沁水公主园。”唐李适诗云“歌舞平阳地,园亭沁水林”;李义府感慨“平阳馆外有仙家,沁水园中好物华”。尽管后来沁园有变化,但慢慢地,“沁园春”成了著名词牌名,历代词人必填。(据马同儒《〈沁园春〉一阕如何填写》)
我们都熟悉卖油翁的故事,《济源史话》载明,卖油翁故事的原型,来源于济源县令陈省华的儿子陈尧咨,因炫耀射术与卖油翁斗嘴,并深受启发的故事。
更别说世人熟知的愚公移山故事,就出自王屋山……
济渎庙,和因济水设立的济源,给了我足够的震撼。它们深深地启发我,应重新看待济源,重新审视中原大地的厚重。
2023年6月,我陪西安的朋友去济源,这一次我们只看了一个地方——济渎庙。
(刘家荣 作者单位:中电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4月26日,全国青年企业家走进济源推介会举行,向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省市的29名青年企业家推介济源。
2024-04-274月16日,市长张宏义在济源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4-04-304月29日,示范区召开文旅工作专题会。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张宏义出席会议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加强谋划,聚焦旅游业“两个融合”,加快推动示范区文旅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4-04-304月29日,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张宏义在行政区会见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一行。
2024-04-30谷雨过后,漫步在济源大地,处处绿树成荫,鲜花盛放,生机勃勃,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高颜值”新画卷正在生动铺展。4月26日,记者深入部分镇、街道进行走访,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3+1”绿化工作带来的可喜变化。
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