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济源人 > 社会民生 > 正文

“丢掉”手机 亲近自然 让孩子走进春光里

2024-04-01 09:35:47来源:济源网-济源晨报责任编辑:崔鑫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当电子产品在生活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孩子也在无形中被裹挟。然而,孩子自制力差,当他们沉迷电子产品时,家长们会为此感到头疼:“我家孩子天天手机不离身!”“拿手机打游戏、刷视频,比我玩得还熟练!”……

  眼下,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家长们不妨尝试以身作则,放下手机,陪孩子走进春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成长。

  别把童年“锁”在屏幕里

  电子产品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接触电子产品的人群呈现低龄化趋势。

  “每天下班看到两个孩子躺着玩手机我就来气。”提起自家俩孩子近期的表现,市民刘女士表示自己十分头疼,“我虽然给两个孩子立了规矩:每天最多玩半个小时手机,可稍不留意,他俩就偷偷拿着手机看。”

  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的两个孩子从寒假到现在,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既不温习功课,也不出去玩,整天沉迷玩手机。“他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要手机,不让玩就哭闹,或者找各种理由把手机弄到手。”刘女士说。

  玩手机的时间久了,刘女士不仅感觉俩孩子的颈椎有些变形,甚至对他们的视力也造成了影响。“孩子沉迷手机是慢慢形成的习惯,最初他俩玩手机的时候我和爱人不以为然,也没及时引导他俩,现在感觉为时已晚了。”刘女士无奈地说。

  儿童心理咨询师王金芳介绍,中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和交际群体相对较小,电子产品能够给他们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电子产品获取信息的来源丰富,中小学生很容易在这些信息中找到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加上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思维比较活跃、代入感强,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上瘾’。”王金芳说。

  对于孩子放假在家,家长如何管束孩子使用手机?幼师刘欢欢分享了自己的做法:“我是老师也是家长。我会和孩子制定条约,这样比直接打骂孩子效果要好,比如每天玩多长时间手机,如果超过约定时间怎么处理,在哪些场合不能玩手机等;家长也可以把条约书面化,张贴在家里的显眼位置,让孩子可以时时刻刻看到,起到管束效果。”

  走出家门,带孩子畅游“花花世界”

  “孩子年纪小、自律性差,这就需要大人多干预、多引导,提醒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轵城镇留养中心小学校长崔继通表示,自律的前提是他律,孩子形成自律意识的前期有一个他律过程,也就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管束和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过程。

  “我们经常和家长沟通以及向家长推送习惯养成、眼睛防护等小常识,以此提高家长的重视度。”崔继通说,家长也可以利用假期带孩子多去感受和体验手机以外的东西,比如多带孩子去户外走走玩玩、给孩子报夏(冬)令营等。

  最近,市民孙女士每周末都会带孩子到户外接触大自然,让孩子看花草树木,青山绿水,走进五彩斑斓的世界,探寻春天的秘密。

  “清明小长假马上到了,我给他报了个研学旅行,让他走进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小朋友们一起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孙女士说。

  “我给孩子报了《济源晨报》的海洋公园奇妙游,趁着清明假期,让孩子走出去,远离电子产品,开阔眼界、丰富认知,解锁不一样的成长体验。”市民王女士说。

  王金芳表示,走出户外不仅能分散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注意力,还能锻炼身体、保护视力。“父母要让孩子多尝试、多体验不同的户外活动,且并不需要把户外活动安排得多完美,而是陪孩子一起认真感受大自然,以身作则不玩手机。”王金芳说。

  “要求和约定的重点在于以身作则,如果父母做不到放下手机,其实很难说服孩子放下手机。”王金芳表示,很多父母在明令禁止孩子玩手机时,通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总要求孩子做正确的事情,而自己却一直玩手机”。(记者 王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