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系列报道】把“春味”端上餐桌
关注济源网微信
编者按:
和风千里,万物复苏,春的韵律在济源大地流淌。即日起,本报推出“春之声”系列报道,组织记者深入乡村田野,关注踏春旅游、春耕备耕、田间管理、乡村建设等内容,全面展现济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传播令人振奋的济源春天故事。
春暖花开正当时,又到一年食“春”季。随着气温回暖,一茬茬鲜嫩的野菜纷纷“冒出了头”,带着春天的味道,唤醒人们的味蕾。
“三春荠菜饶有味”。作为春菜里的鲜味代表,荠菜清脆碧绿、味道鲜美,深受食客喜爱。
“荠菜包饺子非常好吃,百吃不厌。”3月18日,趁着阳光正好,市民段素玲和朋友拎着篮子、带着铲子,相约去采摘野菜。“路边、山坡上、果树下有很多荠菜,一上午就采摘了很多,够吃两天。”段素玲笑着说。
春意正浓,春花烂漫,野菜遍地。和段素玲一样,很多市民采摘野菜,烹饪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春宴”,把春天搬上餐桌。
凉拌臭花菜、荠菜饺子、蒸白蒿苗、香椿炒鸡蛋……打开济源人的朋友圈,一道道别具风味的春菜刺激着人们的味蕾,春天的味道触手可及。
“以前缺衣少食,吃野菜就是为了充饥。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吃野菜更健康,也算是一种忆苦思甜。”市民薛大爷说。
春的气息,飘散在空气中,盛开在枝丫间,绽放于味蕾上。时下,陆续“上新”的茵陈、蒲公英、荠菜、小蒜、香椿等野菜成为市场、商超“新贵”,颇受欢迎。
白蒿苗12元每斤、荠菜10元每斤……近日,在南街集贸市场,热情的商贩向顾客认真介绍野菜品种,并推荐凉拌、炒鸡蛋、摊饼等简单易学的菜式。
“野菜的季节性很强,有些菜只有春天才能吃到,过了这个‘春’,就没有那个‘店’了。”虽然野菜价格较高,但张女士还是买了两把小蒜、一袋荠菜,品尝春天的味道。
把“春味”端上餐桌、把春天藏在胃里,已经成为市民感受春天气息的新现象,传递出济源人民消费观念的新变化。
春菜也给餐饮行业带来新机遇。许多餐饮企业把野菜作为特色菜吸引消费者。在玉川街一家农家饭馆,野菜蒜汁捞面、臭花菜炒鸡蛋等美食备受消费者青睐。
从吃饱、吃好到吃得健康、吃出特色,消费升级迸发出新活力。为满足消费者春季尝鲜需求,济源一生鲜网店在拼多多、抖音等平台销售新鲜野菜,让消费者感受“舌尖上的春天”。
“春季我们主要以野生茵陈、榆钱、构树穗、香椿等野菜销售为主,目前正在预售。4月初开始陆续发货,让野菜走进百姓餐桌,满足消费者的尝鲜需求。”该生鲜网店负责人说。
值得注意的是,野菜虽好,但容易误认、受污染、久放的野菜不要食用。烹饪野菜一般采取急火快炒或者是开水汆烫的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营养成分,减少营养流失。(记者 侯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