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文

《五龙口镇志》序

2024-03-14 09:19来源:济源网-济源日报责任编辑:赵红媚

我族世代居住的那片土地,也就是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所辖之地,它的历史和我们民族的历史一样古老。公元前6000—前5000年,五龙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已在沁水北岸的留村、化村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已在五龙口生根发芽,参与了华夏文明最初的构建。彩陶盆上多人牵手的纹饰,现被认定为先民求雨的舞姿。巫舞求雨,是农耕民族的头等大事,与氏族、部落的命运休戚相关。由此发展出的诸多礼仪,反映着先民们沟通天人、降福族群的诉求,并以此维持秩序、凝聚人心。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在此依稀可见。

  斗转星移,先人葬于半坡,后人劳作于谷底,世代永不停息。于是,在古老的济水、沁水流域,彩陶的碎片流成了河。其间的悲哀和荣耀,以卜辞的形式缓藏于厚土,以歌谣的形式转载于《诗经》。当我们的文明发展到夏朝,首任天子大禹,治天下,导九州,在滔滔黄河之滨、汤汤济水之畔,联合所有族群,与洪水展开了漫长的博弈。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初步形成了。夏朝第六任天子少康,随后迁都于原,即今天济源市区西北部火车站一带,它距五龙口地界只有一箭之遥。我至今犹记,幼时每逢看到勒石立碑的夏都原址,那种国祚悠久之感就在心中油然而起。

  由夏及商及周,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而后,随着周室式微,诸侯纷争,冷兵器时代一场惨烈战争竟在五龙口上演。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在沁水弯曲处,也就是今天牛王滩一带,发生了著名的少曲之战。此处峰峦如聚、惊涛拍岸、滩涂辽阔,给英雄提供了用武之地。秦军在此万弩齐发,“斩首五万”,大胜韩军。而后,秦军沿着呜咽的沁水东进,直抵野王城,即今天的沁阳城,揭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秦、赵两国殊死搏杀的长平战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歼灭战。从此,秦弩横扫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少曲之战是战国历史的转折点,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转折点。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所以说“牛王滩是个古战场”,是因为他早已洞悉历史大势,深谙少曲之战实乃中国统一的前奏。

  这太行余脉孔山脚下、黄河支流沁水出山口,无论如何都称得上历史形胜。遍涉古老中国文明的足迹,你可以分明感受到,这里的山河至今萦绕着英雄之气,西也图画里,崇山峻岭逶迤;东也图画里,一马平川千里。秦统一中国之后,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即在此开山凿渠,以浇灌济源、沁阳、博爱万亩田畴,此乃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共享美誉。因渠首以枋木为闸,即以枋口为名。沁水从枋口龙行至化村,在汉代起了一座名园,即“沁水公主园”,简称“沁园”。从三国时代起,各朝对枋口水利又有修葺扩建,并立庙宇祭祀。至明代天启年间,枋口已相继开通永济、永利、利丰、广惠和兴利五渠,沧桑故道遂呈五龙分水之势,故枋口又称五龙口。如今,五龙口镇名经历多次变更,终定于此名,当有赓续历史、开拓进取、再创伟业之志。

  翻阅典籍就会发现,五龙口早已是中国文化地图上的重要景点。我幼时就听到过关于孔山和桃都山的神话,它与发生在王屋山的愚公故事一样久远。相对而言,我对二郎神担山撵太阳和后羿射日的传说,更为心驰神往。齿岁渐长,方知这些神话早已记于《水经注》及汉代谶纬之书《河图括地象》,不由感慨孔山上的“扁担孔”和桃都山上的赤红岩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类提供遐思空间,人类创作此等神话正欲表明征服自然、与命运抗争的意志。五龙口确如神话的故乡,这里的长林、巨植与雪岭孤松都有神话传焉,诸多村名也源自神话,对此本志多有记叙,不再赘述。我更想谈到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对五龙口人文地理的反复咏叹,才真正使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前面提到的“沁园”,其主人的更替,因为交织着历史风雨,就曾引来无数骚人讽咏,以致形成诗歌史上著名的词牌“沁园春”。曹操征袁时途经五龙口,行走于羊肠古道,感慨“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留下千古名篇《苦寒行》。唐代诗人韩愈,“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走的也是这条古道。宋末元初,书法家赵孟頫又将韩愈的这首名诗书写成册。于是,不同朝代的文化巨匠合作贡献了“诗书一体”。五龙口一条诘屈古道,就这样悠然勾连起魏晋、唐宋和元朝。及至清代,因为乾隆对韩愈这首诗和赵孟頫这幅书法作品爱不释手,竟开始考证诗中所记风物,写下了《济源盘谷考》。在所有朝代中,唐代属于诗歌的王朝,吟咏五龙口的唐代诗人自然也是最多的。以“郊寒岛瘦”著称的孟郊,“为取山水意,故作寂寞游。太行青巅高,枋口碧照浮”,道出了他的悠远情致。白居易的“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泉,澄湾转枋口。虚明见深底,净绿无纤垢”,立体地描述了五龙口景物,也令人对“悬泉”与“澄湾”顿生索隐之意。唐代名相裴休,本就是五龙口裴村人,他在皇帝为他敕建的化城寺壁上题写的“鸣钟息息三归途,阁上常听万籁音”,体现出他精深的佛学造诣。关于裴休,或许更需强调的是,他不仅将儒道释融于一炉,而且汇诸己身,于知于行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后世影响深远。山水画一代宗师荆浩也是五龙口人,其代表作《匡庐图》便取材于五龙口画屏峰。金人元好问于公元1238年仲秋到五龙口,“寻常梦里,膏车盘古,拿舟枋口”。他梦想定居于此,“把人间万事,从头放下,只山间老”。在此,我想特别提到宋代名相文彦博,因为他游历五龙口的名诗,“下马入枋口,漾舟缘碧溪。雪消山骨瘦,风定浪头低”,既是对五龙口胜景的精微描述,又是惯看秋月春风之后对历史的深思。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朝代永是更替,街市从不太平。元明之际,兵燹丛生,本是物阜民丰的五龙口,竟至十室九空。明初,朝廷即从山西大量移民至此,以图恢复农耕徭赋。遥想当年,五龙头村李姓始祖李京、李成即是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五龙口,从此在孔山脚下、沁水南岸,凿石于峭壁,锄禾于原野,耕读传家,延续宗脉。此种情形,在五龙口各村比比皆是,本志对此亦无所遗漏。而随着晚清以降,中国更是堕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五龙口亦同整个国家一道,深陷于苦难之中。翻开本志,可以清晰地看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天灾地妖,屡见不怪;兵连祸结,哀鸿遍野。这正是无数仁人志士,投身二十世纪革命的重要背景。在壮怀激烈的革命浪潮中,五龙口的优秀儿女,或忧国难而赴沙场,或哀民艰而治经济,或为寻求救国理想而奔波海外,虽九死其犹未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国捐躯者更是多如星辰。本志恭录了英烈的丰功伟绩,以使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名。值得一记的是,1940年5月,抗战吃紧,内战又起,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亲率二三百人在五龙口出太行,在本地艄公护送下横渡沁水,前往洛阳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谈判。朱德专为此行写下了豪迈绝句《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朱德虽然没有直写沁水,但沁水的波涛一定涌现于心头。这是国共合作的华彩乐章,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要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状况,因耳闻目睹,已经深入我这一代人的记忆。我在五龙口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曾随父老在田间参加集体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所用农具竟然大多出自秦汉。当是时也,牛拉犁铧过处,常能看到彩陶残片,恍若远古重现。虽然早在3000年前,砖瓦已用于建筑,秦砖汉瓦更是常见于勾栏瓦肆,但时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乡邻所居之处仍是土坯垒墙,令人想起半坡遗民。有赤贫者乃至困于茅屋,屋外已是骤雨初歇,屋内仍是潇潇似银烛,平地成沧海。凡此种种,都说明国家依然步履维艰,百废待兴。毫无疑问,虽然社会主义实践波澜壮阔,是人类历史上的鸿篇巨制,但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可谓深矣,尚须留待后人评说。而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中国真正的变革是从“文革”结束开始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领导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掀开了中国历史的壮丽篇章。四十余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每个人都是亲历者,分享着改革开放的硕果。自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先民在此稼穑制陶,迄今已数千年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中国终于跨入新的历史时期,如朝霞初升,欣欣向荣。能够亲眼见到五龙口人民,历经沧桑之后躬逢盛世,怎不令人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国人有盛世修史、明时修志的传统,五龙口镇此时修史修志,记下这场千年不遇的社会变革,可谓恰当其时。捧读五龙口镇志,可以切实感受到,最近四十余年来,五龙口的社会形态、经营体制、交通面貌、教育状况,五龙口人的生活理念、交往方式、生态意识、卫生观念,都发生了惊人变化。多少新政策、新知识、新人新事,皆史无前例。身在异乡乃至海外的五龙口人,也为故乡出谋划策、招商引资,共襄盛举。所有这些,放在四十年前,试问谁能想到?年年岁岁花也不相似,岁岁年年人也不相同。在本志中,这些变化皆以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呈现出来,历历在目,确凿无疑。这些成就,都是五龙口人民用热血、汗水和智慧,细心浇灌出来的,本志对此倍加详述,实为相宜。

  我本人每次返乡,都因故乡的变化深受感动,常为所见所闻感慨万端。我亲眼见到,少曲之战古战场牛王滩,如今细沙似雪,明月如钩,游人如织;那条勾连起魏晋、唐宋、元朝和清朝的羊肠古道,已变成高速公路,如玉带盘于云霄;朱德总司令当年横渡沁水之处,若有长虹相伴饮涧,竟有四桥飞架南北,天堑早已变通途;荆浩展馆里,《匡庐图》里的悬崖险磴、高泉瀑布、平麓云林,似又慷慨地还给了画屏峰,且在苍古中蕴含盎然生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诚哉斯言!于是,荒芜的桃都山再度野桃含笑,史书上溃决频仍的沁水大堤重现翠柳自摇,曾经干涸的古枋口又见烟波浩渺。这是五龙口父老在107平方公里土地上创造的丰功伟绩,足可告慰先辈,足可令后人敬仰,也足可让今天的五龙口人民引以自豪。

  2022年1月31日,农历除夕之夜,我身在异乡,捧读《五龙口镇志》,不禁浮想联翩,情不能已。我真切地感受到,五龙口镇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五龙口镇最近四十余年的变化,就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见证。我同样真切地认识到,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们回溯历史,是为了不忘昨天,更坚定地走向明天;展望未来,我们更当不忘初心,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加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受五龙口父老、现任书记牛东红及镇长王道亮之托,谨拟数语,是为序。(李 洱)

2022年1月31日

  (李洱:当代作家,曾任职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现任教于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著有长篇小说《花腔》《石榴树上结樱桃》《应物兄》等 。《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回顶部